若大的車間幾,數以百計的機械臂,將這一些零件不斷按著圖紙組裝起來,漸漸形成了一只高在一米七的機器人。
沒有仿真化,而是真正的鋼鐵機器人。
從一個架子組裝出來,然后是大量的電子器件組裝上去,然后數據的連接。動力系統、平衡系統、能源系統……整個機器人被機械臂操控著。
等到所有的內部結構都完成后,才是開始安裝金屬外殼。
從組裝車間出來,便到了程序植入車間,在這里,機器人的系統會被激活,然后植入智能控制程序,使它具備初級的智能。
陸川就在車間的窗口上盯著,隨著一個尖銳的機械手臂伸出來,插入到了這一個機器人的后腦勺位置,進行數據傳輸時,陸川都沒能放松。
這一切,陸川都沒有經歷過。
地球的機器人技術,老實說和這里的機器人技術相比,根本就是個渣。
不管是動力,還是機器人系統,能源系統等等,都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這個機器人采用的還是電池做為動力,但它擁有擴展,可以在之后更換小型核能核心。
智能系統的植入和激活,只是十幾秒便完成。
這一個機器人之前閉著的電子眼,卻是睜開,它只在這里呆了幾秒,便被送到了測試車間。
在這里,大量的指令會讓機器人執行,需要它完成。
整個過程,陸川都盯著,直到它在測試車間被送了出來,然后站到了陸川的面前。
“老板您好,A1向您問候。”第一臺制造出來的機器人,編號A1,它出現在陸川的面前時,發同了電子聲。
陸川點頭,指著不遠處的原料:“A1,執行生產命令。”
“A1明白。”
A1大步向著之前陸川放著原料的地方走去,然后用它的機械手臂抱起了這一些合金材料,投放到了傳送帶上。
新的制造,又是開始。
萬事都是開頭難,陸川需要親力親為,制造出第一只機器人后,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只要陸川的指令不更改,制造材料還足夠,這里將源源不斷制造出機器人來。
而這一些機器人,則會在智能管理程序的管理下,投身到個個崗位上,讓這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制造足夠多的初級機器人,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從零開始,開發打造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從采礦開始,到冶金……這一個過程,需要陸川提供許多的東西,比如前期無法制造的原料等等。
單是完整的工業體系,便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
可是隨著第一個機器人的出現,陸川相信,這一個計劃會一點一點完成。
陸川就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這一個機器人,在生產線上忙碌著,不斷將材料按需進行投放,然后檢查生產線的生產情況等等。
隨著忙碌,第二只機器人被制造出來。
不需要陸川再發出指令,這里的管理系統,立即將這一只機器人派遣過來,由一只機器人變成了兩只機器人在忙碌。
生產線的效率,開始提升。
十個材料加工中心開工,無數的零件被加工出來……
這一條制造生產線的效率,一天便可以制造大約兩百只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