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頓時含情脈脈的對望起來,空氣中都彌漫著情意的味道。
……
而在御書房。
鄭文卻是接見了來求見鄭文的禮部尚書錢昌。
見過禮后,鄭文就率先說道:“錢卿來求見朕,是有何事?”
錢昌聽了,就開口說道:“陛下,臣是為前戶部尚書郭成而來,明天郭府就會舉行葬禮,郭尚書的謚號我們倒是準備了,為‘忠悼’,但追封還請陛下示下!”
鄭文一聽,就明白了,這郭成死得有些不光彩。按照慣例,郭成干到戶部尚書這位置,理應退休之后被封為“少師”或“少傅”,但他生前被鄭文指責,賦閑在家之后,就死得有些不明不白了,這就有些尷尬了,到底該不該追封呢?這是個問題,所以錢昌才會求見鄭文,給個明白的意思。
而這禮部的謚號倒也合適。鄭文想了想,才說道:“按理說,這郭成的情況是不合適追封的,給個‘忠悼’的謚號,朝庭也沒有虧待郭成了!”
“但畢竟人死為大,畢竟我們君臣一場,朕也不能虧待了他,就追封為‘少傅’吧!他夫人就追封為‘忠悼夫人’,畢竟也是夫妻一場,情此金堅,希望他們下輩子能和和美美的再做夫妻!”
“諾!”錢昌聽了,急忙開口回應道,聽了陛下的話,他的心里是松了口氣,畢竟作為文臣,感同身受,郭成這也算是得了一個體面了,也算是全了君臣禮儀。
接著,錢昌又開口說道:“陛下,明年的恩科考試,規模浩大,錄取人數眾多,算得上是朝庭最大的一次考試了,是按照往年的慣例來呢?還是分成不同的科目來?請陛下示下!”
原來大乾的科舉考試,自有其制度!
分為縣試、郡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種,分別對應的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這就是大乾版的學歷考試了。
每三年一次,縣試的主考官是一縣之長,郡試的主考官也是一郡之長或二把手,而鄉試則是分為片區,數個郡的秀才再參加鄉試,鄉試的主考官則由禮部派遣要員擔任。
而會試呢,就分為兩種,恩科會試及一般正常年景的考試,是全國的舉人到京城參加的考試。恩科會試嘛,每逢新帝登基或是遇到什么重大的喜慶之事,皇帝就會下旨開恩科。一般的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的內容大都是四書五經這種儒家書籍的相關內容,當然不是明清的八股文形式,而是發散性的考試,但總體還是脫不出儒家的范圍。
但總體上,恩科與一般的會試是互不沖突的,有些年景,恩科會試與一般的會試在同一年舉行,前后相差一兩個月。最有意思的一次,在隆成元年,也就是鄭文的爺爺當皇帝的時候,兩場會試相隔一個月,但殿試的時候確是同時舉行,因此在一天之中,同時產生了兩個狀元、而個榜眼、兩個探花,這就讓當時的大臣們很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