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項頗大的進步,說明李全已經有了一個正經將軍的樣子了,可不再是那種不入流的土匪頭子。
也是因為如此,蕭文明就沒法給李全來一個斬首行動了不能派宋星遙或者林丹楓施展自己的武功,直取李全的性命,從而一舉奠定勝局。
只有靠著雙方軍隊的實力的比拼,才能確定誰勝誰負。
雖然這場爭斗同其他的戰爭一樣,也都是你死我活的勾當,由于黑夜的掩護,戰斗雖然進行得同樣十分激烈,但烈度并不高。
李全領兵作戰的經驗和能力畢竟有限,在夜色當中根本無法組織起復雜的行動,而蕭文明也不愿意用劣勢兵力去冒險,因此雙方的行動更像是在進行有限的試探,而并非是慘烈的搏殺。
同時,雙方發動輸死進攻的意愿也都不強,似乎也達成了某種默契。
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援兵的到達李全等的是董鴻儒,而蕭文明等的當然是戴松。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讓人感到不安的,這對敵我雙方都是一樣的,因為所有人全都籠罩在無邊無際的黑暗當中,沒有一人能夠例外。
直到清晨第一縷陽光從地平線上懶散地放出它的光滑,戰局這才有了轉機。
只見在蕭文明面對著的方向,忽然揚起了一陣塵埃,漸漸的又有轟鳴的馬蹄聲傳來,緊接著一面上書“戴”字的大旗出現在了眾人的視線當中。
對不起李全了,這次趕來的,是蕭文明的援軍,也就是同在此處官軍的總指揮戴松
在微亮的天色之中,蕭文明分明瞧見這只騎兵,人人臉上都帶著疲憊的神色,盔甲上、馬背上都沾染著新鮮的血液,顯然是經過了整整一夜的廝殺
如果蕭文明所料不錯的話,戴松必然是在戰斗中,擊潰或者是殲滅了董鴻儒的隊伍,這才有余力,幫助蕭文明進行作戰。
按理說,董鴻儒的軍事才能是要不如李全的,那他所率領的隊伍就算人數相近,那戰斗力也必然不如李全強,應該是要稍微好對付一些。
但即便如此,戴松依然能夠輕易地戰而勝之,可見這位年輕的將領和他所率的騎兵隊,攻擊力是要勝過蕭文明的蕭家軍的。
又或者雙方取勝的方式并不一樣。
戴松擅長的是擊潰戰,將對手的組織打破,讓他們從一只軍隊變成一盤散沙,喪失了戰斗力也就贏了。
而蕭文明喜歡打的都是殲滅戰,一場大戰下來,除了少數頭腦聰明、腿腳靈活能夠逃跑的之外,絕大多數的敵人,要么被誅殺、要么被蕭文明俘虜,可以說是從物理上解除了他們的戰斗力。
雖然勝利的方式不同,但勝利始終就是勝利,無論用如何華麗的辭藻都無法掩蓋戴松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