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李全和董鴻儒所制定的,想辦法給官軍來一個內外夾擊的策略,已經徹底破產,相反被官軍來了一個各個擊破,而如今受到前后夾擊的卻成了李全
戴松手下的人馬經過了整整一夜的機動和廝殺,早就已經是人困馬乏,但因為打了一場痛快的勝仗,再加上他手下的親兵素來忠心耿耿、訓練有素,因此還是能夠在自身精力和體力幾乎到達極限的情況下,依舊保持高昂的斗志。
戴松雖然年輕好戰,卻知道人的體力和精力是有極限的,再加上親眼看到蕭文明和李全的人馬在半黑的光線下廝殺成一團,難以分割開來,如果自己再以騎兵緊密的陣型進行突破的話,難保不會傷到蕭文明的蕭家軍。
于是戴松不慌不忙,輕率麾下的騎兵繞著戰場,迅速地跑了兩圈既是耀武揚威,樹立自己的威信,鼓舞自己的士氣,又是為了能夠準確地收集和判斷戰場上的情況。
以戴松的聰明和能力,現在蕭文明和李全爭斗到了何種程度,其實并不難以判斷,蕭文明以為經過一番武裝巡游之后,戴松就會迅速發起進攻。
然而這一回戴松卻并沒有像蕭文明料想當中地直接發起突擊,而是繞著整個戰場又旋轉了一圈。
這似乎和戴松的個性并不相符。
后來蕭文明才知道,戴松為免傷到自家友軍,在繞行兩圈發現戰況并沒有那么簡單的時候,便果斷的放棄了從陣型當中進行突破的計劃,而是采取了刮痧一樣的戰術消耗。
只見戴松的騎兵繞著整個戰場轉了兩三圈,似乎并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可他旋轉的半徑卻在不斷地縮小。
漸漸地,騎兵的攻擊范圍已經觸及了酣斗不已戰場,他當然是不會攻擊蕭文明的,而是在繞道李全這一側時,命令手下的騎兵揮舞戰刀、刺出長槍,不斷地向一側攻擊,用于削弱李全外圍的兵力。
后來在向戴松打聽的時候才知道,這個戰法并不見于中原兵書,卻是戎羌人使用的戰術,并且還由戴松的父親戴鸞翔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原本戎羌騎兵繞著對手行動的同時,通常是靠弓箭在馬上騎射來殺傷對手的,始終與對手保持一定的距離,卻依舊能夠造成傷害。
雖然弓箭的傷害是間接的,可戎羌弓箭的威力并不弱,并且還是遠程攻擊,就常常能夠在圍獵大齊軍隊,使其士氣潰敗之后,戎羌騎兵卻幾乎沒有什么傷亡。
大齊朝的騎兵包括戴鸞翔的親兵在內全都不掌握馬上騎射,這樣高深的作戰技巧,繞著對手運動固然容易,卻沒有辦法造成傷亡,相當于是在練習長跑。
于是戴鸞翔萬般無奈之下便想出了馬上砍殺的戰術,這對騎術的要求更強,然而殺傷的威力卻比使用弓箭更加猛烈,也更加直接,算是各有利弊吧
這樣的騎兵戰術,蕭文明看著眼熱。
自己的輕步兵戰術幾乎已經演練到了極致,除非跨越冷兵器時代,否則恐怕幾乎不太可能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進步了。
但是騎兵戰術就幾乎為零,如果能把戴松正在使用的這一套戰法學到手里,那自己可就是如虎添翼、雙管齊下了
如果蕭文明有了這樣的本事,就是剛才,蕭文明就可以直接向李全發動騎兵突襲,哪里還用下馬,展開鴛鴦陣,同他進行消耗戰,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