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鸞翔并不是個好大喜功的人正相反,他更喜歡明哲保身。
自打中原大戰以來,凡是斬獲少于一百人的戰斗,戴鸞翔只在自己這邊暗暗記下軍功賬,做到心里有數,等著這場大戰打完了,才統一向朝廷報功,免得零敲碎打地奏報勝利,然而讓人有居功自傲的感覺。
但是平原縣城的戰績如此之大,讓一向沉穩的戴鸞翔,都有種喜不自勝的感覺,又激起了他當年縱橫馳騁、意氣風發的心態,非要向朝廷奏報一番不可了
蕭文明當然知道戴鸞翔的性格,便又順著他的心意恭喜了幾句,忽然瞥見恭敬肅立一旁的平原縣令,變向他身上一指“戴元帥這位是本地的父母官,他收容難民有功,也給我軍了不少補給,元帥報功的時候可別忘了他喲”
戴鸞翔看了縣太爺一眼,忽然若有所思地問道“這位大人甚是面善,請問大人是否姓楊單名一個森字”
縣太爺一聽這話,頓時感動莫名,又沖著戴鸞翔連作幾個揖“大元帥果然好記性記得野驢嶺之戰之前,卑職曾在兵部任職,做一員小小的押糧官,同大元帥有過一面之緣。沒想到元帥至今還記得,實乃是卑職的榮幸啊”
沒想到這其中還有這么一出故事,一下子讓蕭文明對戴鸞翔的欣賞,又增加了幾分。
戴鸞翔位高權重、日理萬機,每天從他面前走過的人,都不知成千上萬,可他卻連不起眼的小官都能記得名字,便體現了對他們最大的尊重了。
而蕭文明起于微末、嫉惡如仇,在這方面肯定就不像戴鸞翔做的那樣的妥帖。
只聽這位“海內第一名將”又說道“楊大人的功勞早幾日前我便在蕭爵爺口中聽說過了。我離洛陽之前,皇上也多番教誨,要我帶兵時講究賞罰分明,楊大人既然有功,那我這邊必然如實稟報朝廷,到時朝廷也自然會論功行賞,不會虧待有功之人的。”
戴鸞翔這話又說了個滴水不漏,把做好人的機會向下推給了蕭文明、向上推給了皇帝,仿佛他戴鸞翔本人不過是個傳話的罷了
不過直接受益人的楊森,卻清楚都知道誰才是當中真正起作用的人,一個勁的向戴鸞翔千恩萬謝。
他當然要謝了,有前敵主帥親自報功,那他這份功勞皇帝橫豎是會批下來的,一個文臣有了軍功,那就相當于有了出將入相,成為封疆大吏的資格,讓楊森在七品縣官任上,有了突飛猛進的跨越。
不,應該說是“飛躍”更為恰當
這在楊森看來是一件大事,可在戴鸞翔眼里,卻只不過是一樁微不足道、細枝末節的小事。
因此聽楊縣令感謝的話越說越肉麻,戴鸞翔趕緊找個話頭把他打發走了,要他繼續坐鎮平原縣城,安撫百姓。
送走了楊森,蕭文明才好跟戴鸞翔說些正經事。
“戴元帥,我看戰事尚未完全結束,似乎還有些小規模的沖突,元帥可要動用我的蕭家軍我們也好盡快結束戰斗,先把這場戰役結束了再說。”,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