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死沙場的朝廷官軍將士的遺體,也像蕭文明一樣,被妥善地保存起來,至于受傷的兄弟,雖然做不到像蕭文明那樣講究建立一個臨時的戰地醫院但也有專人負責清洗包扎。
而戰利品方面,戎羌儀器的兵器、軍械都只能當成廢銅爛鐵一樣處理,倒是他們遺留的馬匹,卻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
并由戴鸞翔刻意吩咐,專門畫了一片場地出來,在四周釘上柵欄,將繳獲的軍馬看管住,不能跑走了一批。
中原苦于缺馬的隱患,已有上百年的時間了。
中原億兆黎民,原本就不乏英勇善戰的大好男兒,也不缺善于養兵練兵,如戴鸞翔這樣的名將,卻始終沒有辦法訓練出大量善于馬上作戰的精兵,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戰馬,尤其是缺乏性能優良的戰馬。
飼養這種優良的戰馬,是需要大片的草場、草原,供馬匹啃食并且撒開蹄子奔跑的。
中原人口眾多、土地緊張,怎么可能劃撥大量的空地,專門用來養馬呢
而兵部執行“馬政”飼養出來的軍馬,這都是些圈養的駑馬,勉強用來行軍的時候搬運器械還可以,根本就無法承擔遠距離突襲、近距離攻擊的任務。
戴鸞翔深知其中的弊端,這一回能夠大量的消滅戎羌有生力量,并且繳獲那么多的戰馬,當然不能錯失這么寶貴的資源,要將這些草原上的良駒全都收集起來,供給自己使用。
并且這項事務,戴鸞翔身為全軍總帥親自過問,絕不能出半點差池。
因為戰役已經大體勝利、局勢已然平穩,戴鸞翔開始在戰場之上立起中軍大營,以便能夠統籌打掃戰場、收拾殘局的善后事宜。
在戴松的帶領下,蕭文明等人直驅尚在建設當中的中軍,果然就見到了大元帥戴鸞翔。
見戴鸞翔滿面紅光、心情舒暢,蕭文明便也暫時拋下了,手下蕭家軍的弟兄們死傷頗多的陰云,笑著拱手道“大元帥這次剿滅戎羌如此眾多,立下不世戰功,真是可喜可賀”
的確是可喜可賀。
平原縣城這一仗打下來,戴鸞翔一舉殲滅戎羌精銳兩萬余人,并且其中大多是殺死和俘虜了的,可以說是實打實的戰績,乃是大齊朝自立國以來所僅見的。
當年大齊王朝草創之時,立國氣象尚在、尚武之風猶存,也曾有名將率領百戰精銳深入漠北草原,數次犁庭掃穴、封狼居胥,但是他們打的大多是驅逐戰或者是擊潰戰,愿沒有像戴鸞翔這樣一戰就能結結實實的殺死這么多戎羌主力的。
更何況,這還是在大齊國力漸漸式微,軍隊戰斗力無論是個體還是整體,都處于不利態勢下所取得的成績,就更加難得了。
因此戴鸞翔重重地點了點頭“多謝爵爺美言。這回我們不辱使命,總算是可以向朝廷報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