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抗旨,要么遵旨。
在蕭文明心里,也就這么兩種選擇,沒想到戴鸞翔卻道“圣上的旨意不可違抗,可是我已決定提前發動決戰,也同樣要克敵制勝,打出我大齊朝的威風”
“可是戴元帥,現在各項條件都不具備,勉強發起這種大戰役,萬一打輸了怎么辦皇上的旨意其實也有可取之處,讓戴元帥提前決戰,但是決戰的意圖只需要將戎羌驅逐出境就可以了,戴元帥是不是要考慮一下”
蕭文明的意見其實是很務實的。
殲滅戰和驅逐戰完全是兩個打法,驅逐戰只要展現出足夠強大的破壞力,讓敵軍知難而退便能成功了。
有時甚至不需要實際上發生多么猛烈的交鋒,只要把自己這邊湊成的有利局面往敵軍面前擺一擺,就能嚇得對手望風而逃,這種仗打起來是最便宜的,也是最輕松的。
對于具有優勢的一方而言,說起來就很簡單,就四個字“恃強凌弱”。
可是殲滅戰卻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兒,不但要打贏,贏得漂亮,還不能讓對手給跑了,那么準備起來就要復雜的多。
要么提前設好包圍圈,讓對手無處可逃,要么預判敵軍逃跑的方向,設下重重攔截,讓對手就是逃跑也要受到大量的損失。并且這樣的部署要比說起來難得多。
最簡單地講,殲滅戰講究惡是要先示弱、再示強,把敵軍引誘到自己布設下的陷阱當中,再一口吃掉。
問題是現在雖然在歷次戰斗、戰役之后,戎羌雖然遭受了頗大的損失,但是元氣尚未折損。
而大齊朝的軍隊,在野戰當中完全不是戎羌的對手,這幾乎是朝野上下所有人的共識。勉強交戰,不過取死之道罷了。
不過眼下的雙方戰斗力的對比,也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經過了蕭文明這么一位穿越者的打造,他手下的蕭家軍已經有了可以一對一同戎羌最精銳的騎兵,進行正面對抗的實力。
而戴鸞翔所率領的青嶺守軍,其中最核心、最精銳的力量,也擁有相似的能力。
有了這兩支軍隊作為中流砥柱,再加上戴鸞翔精密而又恰到好處的指揮,大齊朝的軍隊實際上已經可以在大規模的戰斗,甚至是中等規模的戰役當中,憑借野戰戰勝戎羌了。
可是歸根結底,聽戴鸞翔的意思,還是要以消滅戎羌主力為目的的,那就少不了大戰一場。
盡管已經被零敲碎打地消滅了不少人馬,可戎羌總兵力依舊不會少于五萬人,可能要達到七八萬人之多。
而此刻,戴鸞翔手下能拉出去作戰而并不是去送死的人,總共才不過一兩萬人而已,憑什么跟戎羌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