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文明雖然聽不出皇帝的問題,卻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被引誘到洛陽城下的戎羌總人數總兵力達到五萬余之眾,而現在出現在正面的僅有區區三萬來人,那么說至少還有兩萬人以上的兵力是被達多隱藏著的,是作為戰役的預備隊,隨時聽候調遣的。
現在戎羌同大齊的交戰陷入僵局,甚至略處于劣勢,不正是一個投入預備隊的最好的時機嗎
并且看來援的兵力人數,這還并不是,預備隊的全部兵力,應該還有一只隊伍,不知隱藏在何處。
突然上來這樣一支生力軍,對于戰局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其實并沒有出乎戴鸞翔的預料。
平心而論,充分利用騎兵高速機動的優勢,在對手戰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安排下預備隊,并在戰況陷入膠著之際,迅速調動和投入這支預備隊,是戎羌最基本的戰術戰法。
再同戎羌交手了不知多少回合之后,這種略帶奇襲性質的戰術,在戴鸞翔看來都已經是常規操作了,根本就算不得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戰法。
他不但憑借的對周邊情況的掌控能力,早早地獲知了這支預備隊的存在和大致的方位,甚至對于這只戎羌騎兵也有足夠和恰當的應對手法。
若是此刻戴元祥單純地要以克敵制勝為目的的話,應對這只戎羌援軍的攻擊根本就不成問題,甚至應付其他還未出現的預備隊,他也是留有余地的。
然而偏偏在此刻,戴鸞翔卻顯示出了與他名氣不相符的遲鈍和木訥,居然任由這支戎羌的騎兵毫無阻攔地沖殺過來,并且這只騎兵所沖擊的角度,也十分刁鉆,并不直接向戴鸞翔的正面沖擊,而是轉了小半個彎,攻擊大齊軍隊的側翼。
而戴鸞翔在側翼部署的,并非是他手下精銳的青嶺兵,而是臨時集合在他手下的關中地區的屯田兵。
這些屯田兵,有勇氣站在戎羌的面前沒有望風而逃,就已經很對得起戴鸞翔了,又如何能夠抵擋得住戎羌志在必取的攻擊
屯田兵組成的防線就跟一張紙似的,被戎羌的矛尖一刺就破。
這其實也是戎羌作戰的常規手段之一,雖然正確、雖然有效,但并不出人意料,而正巧他們攻擊的部位,是由戴鸞翔安排在這里的,洛陽附近的屯田兵。
直到這一刻,蕭文明才明白戴鸞翔的真正意圖。
原來這位戴鸞翔誘敵攻城的策略始終沒有變化,他這一仗人就是為了實現這個意圖的鋪墊,是一場必須要失敗的驕兵之計,否則以戴鸞翔的經驗和眼光,怎么可能會預料不到戎羌的常規戰術呢
又怎么可能在側翼安排如此薄弱的兵力呢
這樣的安排,就差在自己的胸前擺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快來攻擊我的側翼,保證能夠取得勝利
說起來戴鸞翔這樣的安排已經很精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