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文明倒并不是害怕戎羌會逃走,讓自己撲一個空按照他們好戰的性格,知道有敵軍來襲,肯定是會主動過來攻擊的,那么就應該停下腳步,原地組織防御,迎接戎羌的挑戰。
反正蕭文明的火槍運用已經極有心得,就地下馬列陣、挖掘工事,不出意外是絕對可以抵擋得住戎羌騎兵的沖鋒的。
但是蕭文明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戎羌一定會認為中原的軍隊會等在原地接戰,蕭文明偏偏不是,非要以攻對攻,用自己的攻擊隊形來打對方的攻擊隊形,一定能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戎羌的主力就在前面,蕭家軍快馬加鞭,只用了不到半個時辰,便已發現了他們,果然正在整頓沖擊隊形,向著蕭文明過來的方向準備發起進攻。
如果戴松在隊伍里的話,那么執行反突擊的任務肯定會由他來。
然而現在他正在成都城下,代替蕭文明執行監視康親王的重任,那么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蕭文明手下的頭目胡宇來做。
胡宇這人有一千樣一百樣都比不上戴松,唯獨作戰勇猛與戴松不相上下,蕭文明當即命令他點起三百弟兄,人人騎馬披甲,便向戎羌騎兵直撲過去。
胡宇沒有辜負蕭文明的信任。
突擊的行動,被他執行得毫不拖泥帶水,就趁著敵軍立足未穩之時,針尖對麥芒一般,將戎羌的隊形殺了個通透,又繞了個大圈,重新回到陣列當中。
這一回被派來中原協助康親王作戰的,大多是戎羌的老兵,尤其是對陣中原軍隊的經驗十分豐富,然而他們吃虧就吃虧在經驗豐富上。
原以為中原的軍隊只會坐以待斃,卻不料遇上了會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時殺得他們軍心和陣型一樣散亂不堪,完全不知應當如何應對。
蕭文明見狀,便又點起了另外三百名弟兄,仍舊命令胡宇帶隊來了一個故伎重施,再一次向戎羌的隊伍沖刺過去。
如果是戴松帶隊的話,這一回的突襲相比上一回,必然是要有所區別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戎羌防不勝防。
但是胡宇則要實誠得多,兩次沖鋒,雖然同樣犀利,但角度和方向都是一樣的。
而那些戎羌騎兵當然也不是死人,雖然陣型尚未重新整頓完畢,但也有那些防備,胡宇的充分只殺了一半,便再也剎不住進去了,在付出了一位弟兄陣亡的代價之后,只能趕緊退了回來。
胡宇攻擊不成,趕緊向蕭文明認錯“少爺,這一回我也沒打勝仗回來,給少爺丟人了”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更何況胡宇這也并不算失敗。
蕭文明擺擺手“沒事的,大戰現在才剛剛開始呢”
胡宇的行動絕不是毫無價值的。
他的兩次突擊,徹底將戎羌意圖率先進攻的打算給打了回去,給了蕭文明這邊一段充分準備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就是為了給火槍的準備足夠的時間。
蕭文明之所以費盡心力,要搞火槍和火炮的技術,其實就是為了對付戎羌騎兵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無論古今中外,其實拿游牧民族的騎兵,各國都沒有很好的辦法;一直到工業時代,隨著火器的發明和運用,這才實現了對騎兵的徹底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