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已經被真實的歷史和實踐證明過的真理,蕭文明當然是要沿著正確的路徑往下走的。
而現在這是一個讓蕭文明實踐成果的好機會。
眼前面對的戎羌敵軍不多,正好同蕭家軍的總兵力相似,蕭文明又是有備而來,正好可以趁此機會試驗一下,純粹依靠火槍來對抗游牧騎兵的威力和效果。
于是仿效真實歷史上的戰法,蕭文明在戎羌騎兵陣型混亂,無法發動進攻的檔口,立刻派人砍伐了附近的樹木,削成尖樁,斜斜地扎在泥地上,做成了最簡單卻十分有效的拒馬樁。
而火槍隊形,則排列在這些拒馬樁之后,既可以防止對面騎兵的直接沖擊,又可以從拒馬樁的縫隙之中發射火槍。
拒馬樁的戰術,中原部隊曾經用過。
戴鸞翔就是其中的代表,固然會給戎羌騎兵造成一定的麻煩,但是由于那時候躲在拒馬樁之后的都是普通的弓箭手,射出的箭矢威力有限,射速也不快,沒有多少止退作用。
因此這樣的戰術,戎羌騎兵從來不會害怕,頂著拒馬樁照舊向前沖鋒。
在他們的概念中,這幾根臨時搭建起來的拒馬樁,形勢大于意義,固然會造成個別騎兵和坐騎的傷亡,卻不會影響大局。
然而這一回他們就搞錯了。
正當戎羌騎兵剛剛接近蕭文明的大軍的時候,木樁之后發出了一陣轟鳴蕭文明的火槍亮出了他的嗓門,展開了他的怒吼
其實這些戎羌騎兵,尤其是在隊伍中參與指揮作戰的馮天羽,已經不止一次地領教過火槍的威力了。
但是火槍子彈對于騎兵的拒止作用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要知道,騎兵作戰,最關鍵的因素不是人,而是人騎著的馬。
一個人固然也有條件反射、懂得害怕,但畢竟還能靠著自己的思維,能夠很大程度上克制這種條件反射,克服恐懼的心理。
但是馬匹就不一樣了,他們只能靠著本能來反應和行動。
而火槍這種東西,他的克制作用是全面而立體的。
發射時巨大的爆炸聲對聽覺造成的刺激,槍口發出的火光對視覺造成的刺激,火藥燃燒時彌漫的硫磺味對嗅覺造成的刺激,火槍子彈侵入機體對痛覺造成的刺激,除了味覺之外,能讓一個人所有的感覺全方位的得到刺激,可以說是必有一款適合你
馬匹經受了這樣強烈的刺激,又怎么能夠駕馭得住呢
受了驚的戰馬,乖巧一些的,立即停下了腳步,再也不肯聽從與他們一起出生入死的騎士的命令;而性格暴躁一些的,則早就在原地亂踩亂踏,險些把馬背上的騎士掀翻下來。
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這句古訓蕭文明終于是體會到了一些了
而為了讓這種體會更加持久,蕭文明再次祭出了多段輪流射擊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