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兵整整十天,才抵達了在康親王掌控中的山西道,剛打了兩個勝仗,蕭文明一看黃歷,馬上就要過年了,便趕緊率軍又回來了,讓手下的將士就地過年休息之外,蕭文明自己甚至拎著蕭家軍,返回了江南,返回了臨海屯。
皇帝當然不高興,作戰剛有起色,蕭文明便退了回來,這算是怎么回事
分明就是在敷衍了事
但是蕭文明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只要沒遇到狂風地震大洪水,或者戰亂等不可抗力,中國人總是要回家過年的。若是強按著他們繼續在軍中效力,繼續跟別人浴血廝殺,那也太不講人性了,對士氣反而會有反作用,體現在戰場上的戰斗力也會下降。
蕭文明的理由談不上有多么的充分,但至少很合理,最關鍵的是仗能不能打,是蕭文明說了算的,因此皇帝也只能讓著他。
在江南過完年之后,蕭文明便又北上去了山東。
蕭文明是想故意拉扯,來一出以逸待勞的誘敵之計。
因此在山東這邊新攻占的土地,他并沒有落實多少防御的力量,而是繼續將部隊收縮在萊州一帶,就等著過年的時候李全過來偷襲,然后就可以同他野外決戰了。
可是也不知李全是沒有這樣的意識,還是沒有這樣的實力,過完年那些地盤,當時是什么樣子,現在還是什么樣子
壓根就沒有人過來爭奪
李全沒來偷襲,蕭文明也就失去了誘而殲之的機會。
不過這也不要緊,這說明李全十分忌憚蕭文明的力量,他根本就不敢來攻,也就間接說明蕭文明已經將此處的統治鞏固住了,也就可以繼續向外擴張自己的實力了。
現在各方面的主動權全都在蕭文明的掌握之下,他的行動自然可以穩扎穩打,慢條斯理。
于是蕭文明開始慢慢向潼關推進,并不追求完全平推山東和山西兩道,而是只攻占沿途的幾處州縣,保證通道的安全,這就足足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期間既有康親王的軍隊出來阻攔,也有黑旗軍的人馬暗中偷襲,但是這些軍隊兵力不足,全都不足為懼,蕭文明未出全力,便將他們全都收拾了。
雖然行動的速度并不算快,但作戰行動進行得無疑十分順利,對手的戰斗力實在是有限,并且顯然沒有派出主力,更是始終未見以山東、山西為地盤的李全的蹤跡。
要知道李全是蕭文明的宿敵,即便蕭文明的軍事行動效果有限,但是只要他在眼鼻子底下這樣興風作浪,李全就絕對忍耐不了,一定是會出兵的。
李全蹤跡未現的原因,蕭文明很快就知道了是因為他現在就堅守在潼關之上。
康親王還真是看中這位義軍的領袖,潼關這樣重要的據點,居然全權交給他
只是李全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他的黑旗軍,強大的機動力一直是他們的特點,現在卻選擇窩在關隘當中小命固然是安全了,但是這樣放棄優勢,也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了。
潼關原本就十分難打,現在李全又鐵了心地當縮頭烏龜,就愈發難以對付。
楊妙真還親筆寫過一封書信,派人送進潼關,想要勸降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