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不是因緣際會,那位君王在那天恰好興致一起,來到了太學府,目睹了這一切,他打斷了首座的奚落,他說,仕子就應暢所欲言,君者自會決斷,書生誤不了國。
然后他與書生面談,在最初的緊張之后,書生倒是如往常一般,大舒心中所想。
書生說,大商天下,太平鼎盛,武德充沛。
天下武君有三百之數,看似雄偉綺麗,實則卻是大商之患。
大商之天下疆域遼闊,以萬里亦難計,但江海之大,亦有極數,天下之大,亦可度量。
天下之靈氣皆來源于二十八座圣山,此便為天下靈氣之極數。
草木生長,萬物繁衍,實則都是需要靈氣的。
但武者修行,尤其是達成武君之境,需要消耗的靈力極為龐大,此消彼長,武者興,則靈氣竭。天災人禍不絕,看似興盛的大商天下,一旦內亂,武君倒戈,大商便有傾廈之危。
書生說得口若懸河,但那年輕的君王卻始終面帶微笑,待書生說罷,方才看向他問道:“那先生可有破局之法?”
書生以為得了認可,便愈發興奮道:“兩者選其一,一者遏制武道……”
君王問道:“遏制武道,武君謀反何解?”
“況且武君何罪?以未來之罪,治當下之臣,非王道,亦非仁道,是致亂之道。”
書生一愣,又言道:“那就開辟更多的圣山。”
君王問道:“如何開辟?”
“用武君……”
“武君安出?”
書生頓時沉默,武君吸納天地靈力而出,千位武君之中也不見得能有一位擁有開辟圣山之能,而天下若是再有武君出世,靈力愈發枯竭,這似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年輕的君王在那時起身:“天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治世,知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治世的目的,是為公,還是謀私。”
“武君興盛,則靈力枯竭,天起災患,苦我百姓,先生要治世,是要救百姓于水火,而非窮兵黷武,將百姓卷入其中,如此一來豈非舍本逐末……”
……
書生從那日之后,便很少再見到那位陛下,他的事務繁忙,能抽出時間與他這般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仕子對談,已是天大的恩賜,書生自然不敢奢望什么。
但君王的話,卻刻在了書生的心中。
治世,是為了天下人。
從那天起書生暫時放下了武君之事,著眼當下,他本就極有天賦,一道道政令國策被選中送入宮中,再交由各部施行,他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不過三十歲時便坐上了太學府首座的位置。
受封那一天,書生進宮面圣,不過七八年的時間,那位年輕的陛下卻老得讓書生有些認不出來了。
他的模樣憔悴,眼睛干澀,分明與書生一樣的年紀,卻好似已經年過四十的模樣。
他認出了書生,也知道對方的驚訝,只是笑著說道:“近年政務繁忙,讓先生見笑。”
書生不敢多問,只是行禮,那位君王坐在殿上,模樣雖然疲憊,但氣勢不減,向書生問政,書生皆對答如流,君王對這位新晉的首座很滿意。
三日之后,半夜宮中太監敲響了書生的房門,從皇宮的側門將之請入了君王的寢宮。
書生困惑之時,君王卻在那時遞給了他一份名單。
那是自二人第一次相遇后的八年來,這天下新晉的武君名單,書生細細數了數,總共一百二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