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當然有人想要提上一嘴關于武陽立國之處,那離山之事,但畢竟前朝舊事皆是禁忌,在這朝堂之上,眾人對此都諱莫如深。
“一座圣山崩塌,諸公就沒有想過其中緣由嗎?就沒有糾察背后到底有誰在暗中搗鬼的念頭嗎?”
“胡鬧!陽山崩塌之時,你身在陽山,朝廷未有追究你不察之罪已是法外開恩,你怎可還敢在這朝堂之上大放厥詞!”那男子也被李丹青這番含威怒斥嚇了一跳,回過神來之后,立馬面紅耳赤的責問道。
“我倒是想要請諸位治我一個失察之罪,然后再去應水郡好好看看,陽山到底因何崩塌!”
“半壁圣基為何會被人取出!”
“百萬應水郡百姓到底因何而死!”
“十萬青云軍,數萬陽山弟子,又到底在為誰彌補過失,丟了性命!”
李丹青冷笑一聲,如此言道,目光在那時一冷,掃過在場諸人,朗聲問道:“可諸位敢嗎?”
“三府九司,文武百官,在座諸公,嘴里不時喊著食君之祿,分君之憂嗎?”
“圣山之事,關于武陽社稷,諸君誰敢站出來告訴我,你們愿意去徹查此事呢?”
這世上有很多秘密。
有的羞于道之外人,有的恐于道之外人。
而還有一種秘密……
叫心照不宣。
陽山崩塌當然是件大事,但這背后牽扯到朝廷、牽扯到郢家,甚至還牽扯白龍山上的那位老神仙。
規矩也好,律法也罷,歸根結底是上位者約束下位者的。
當一件事牽扯得足夠廣,足夠大的時候,上位者就會默契的選擇閉口不談。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陽山崩塌他們閉口不言。
李丹青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當著所有人的面,戳破了他。
他并非短視,也并非不惜命。
從陽山走回武陽城,其實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但他足足走了近三個月。
他就是在等,等自己回到武陽那天,應水郡的流民會把應水郡的一切帶到武陽各地。
那時他攜帶著滔天的民意,又身懷不世之功,方才有能力,讓朝廷給個交代!
從孫禹趙權到張囚楊通。
從洛城寧煌戟到十萬青云軍。
從那一個個不知名諱的白狼軍暗部到陽山每一位戰死的弟子。
他們需要一個交代。
而現在李丹青不要,不過數月光景,應水郡發生的一切就會被人遺忘,民眾的記憶總是來得洶涌,卻又短暫。待到那時想要舊事重提,那就是難上加難。
他不指望憑著自己的幾句話,就能讓在武陽朝根基深固的郢相君倒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