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青兵敗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武陽城,對于發遼大軍給予厚望的武陽百姓,在那時哭成一片。
而神御宮的相封殿中,更是在這時鬧得不可開交。
“四十萬大軍啊!”
“那可是我武陽的精銳,一夕之間,全沒了消息!”
“當初老夫就說,李丹青此子頑劣,不堪大任,可長公主非得以一己私情而重用李丹青,今日之惡果皆是長公主所造成!可卻要我武陽數萬萬百姓來承擔!”
大殿之中,項略文一臉痛心疾首的大聲言道,他對李丹青是恨之入骨,尤其是當初李丹青將難民征召入伍,百萬難民全由龍象府供養,以至于,他手下的四大禁軍不得不由他自己想辦法來供給銀錢。
那可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哪怕是身為百夷府府主的他,要調度這樣大筆錢糧,也多少有些捉襟見肘。
如今李丹青戰敗,除了少數軍卒逃回了武陽城外,包括李丹青在內的數十萬大軍,已然沒了消息,可謂生死未卜。
陸沉戟怎么能不接著這個機會,好生發難一番呢?
臺上的姬師妃臉色難看,聽聞這話,側頭看了一眼陸沉戟,卻是沉默不語。
昨日收到這消息后的姬師妃險些昏厥過去,既是因為四十萬大軍的戰敗,這意味著武陽的設計于此時已是危如累卵,可同時,她也為李丹青的生死未卜而擔憂。
她一夜未眠,召集了諸多逃難回來的殘兵敗將,親自詢問他們在陸屋郡的戰場上到底發生了什么。
而得來的答案,大抵相差無幾,無非就是李丹青執意主動出擊,前往枯月山,卻不想中了遼人的埋伏,而后又深入敵陣,被遼軍圍困,不知生死。
這些逃難回來的逃兵,倒也都聽說過長公主與李丹青的一些流言蜚語,在講述這件事情時,用詞酌句倒是極為避諱,但從對方的態度中,姬師妃大抵能明白,遼人來勢洶洶,李丹青被層層圍困,而所帶領的大軍卻已成潰敗之勢,在這樣的情況,豈能留有生機?
這些甲士們,對此閉口不談,也是知道以武陽的律法,他們這些臨陣脫逃之人,會被處以重刑,如果再激怒了姬師妃,等著他們可能就是身首異處的下場了。
姬師妃心頭震怒,卻終究沒有下令處死那些逃亡的殘部,倒不是姬師妃法外開恩,而是她著實沒有心思去理會這事,李丹青的死給她帶來的沖擊太大,而她更明白的是,隨著李丹青戰敗,會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之前有李丹青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制衡項略文與陸沉戟。
特別是在李丹青手握四十萬大軍的兵權之后,項略文與陸沉戟對其是愈發的忌憚,而四十萬大軍的覆滅,定然會讓滿心怨氣的項略文與陸沉戟二人借機發難。
此刻項略文的反應便很好的應證了姬師妃的推斷。
她沉著眉頭看向臺下的文武百官,他們也都看向姬師妃,眉宇間的冷冽之色,幾乎已經將逼宮二字寫在了臉上。
而還不待她說些什么,一旁的陸沉戟卻也搶先道:“有道是國不可一日無君,長公主數年來一直在白龍山中深居簡出,對于朝堂之事鮮有了解,輕信了李丹青也不能全怪長公主一人,我們這些老臣未有及時提醒,亦有過失,如今我武陽有累卵之危,我看關于新君之事還是要早做決斷,不然如此群龍無首下去,若是再給奸邪庸碌之輩,尋到了可趁之機,那武陽百年社稷,可就真的毀于一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