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這些人,都給朕好好的看一看,不要整天就知道唇槍舌劍,鎮北王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你們卻誣陷他通敵,真是豈有此理!”
說完,新帝就把大澳國的談和書,讓太監遞給群臣觀看。
群臣看了,議論紛紛。
有的大臣卻還是抨擊宋楚寧,說談和書沒用,大澳國隨時可以打過來。
“皇上,以鎮北王的本事,還會懼怕大澳國嗎?之前,鎮北王可是大敗大澳軍隊,取得大捷的。如今,怎么能以這種進貢的方式取得和平呢?”
“微臣以為,鎮北王此舉不妥。盡管取得了一時的和平,臣恐以后,大澳國又發生天災,會得寸進尺,如法炮制的要挾我國向他們納糧!請皇上三思!”
說這話的是劉御史,他一向嫉妒武將的功勞,自以為自己口才了得,就想以三寸不爛之舌,來打倒宋楚寧。
新帝聽了,臉色很難看,畢竟這位大臣說的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他考慮的也是國家的長遠利益。
但新帝更在乎眼前實實在在的功績,他瞇眼看了劉御史一眼:“劉大人,難道大澳國發生天災,他們主動來求和,我們置之不理,然后眼看著那么多大澳災民死去。”
“然后,讓那些奸臣進犯我國北疆?再讓鎮北王率領三軍,去抵抗他們?你可知道,這樣做即使取得了勝利,寡人的三軍將士又將死去多少?”
“難道這不是朝廷的損失?難道這些將士的性命,就該這樣白白的丟掉?自古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鎮北王正是為了兩國人民考慮,才借糧食給大澳國,以緩沖危機!”
“同時,也讓我們將士和百姓免去無謂的犧牲。至于,你說的以后大澳國會如法炮制的用這種方式來要挾我們借糧食給他們,這是不可能的!”
“這次和談,并不是要挾,而是,鎮北王出于人道主義,自愿接濟他們,讓他們感恩戴德,敬重寡人,不再有侵犯我們的野心!”
“大澳國的談和書就是鐵證,你們也都看到了,還需要著質疑嗎?”
……
新帝正聲厲色,言辭犀利的狠狠駁斥了群臣。
群臣一個個都老實了下來,沒有一個再敢彈劾宋楚寧了。
次日,新帝決定,帶戶部官員去北疆巡視一番。
三天三夜后,終于到了宋楚寧鎮守的北疆。
看到一望無際的,黃燦燦的稻谷,掌管農業的官員十分的驚詫,他跟個小孩子似的,把稻谷抓在手里,看個不停。
“這是什么品種的稻谷?怎么會長的這么大,這么多?本官真是聞所未聞吶!”
一路上風光秀麗,新帝和那些戶部官員都對宋楚寧管理的北疆十分的滿意。
田里的稻谷,更讓官員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