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這兩條路放在一起看,其難以為繼的原因是同一個問題。我翻閱史書,祖龍一統天下時大約有人口三千萬,而本朝世宗年間,大約有人口六千萬,翻了一倍,何以如此?除了不斷開拓土地之外,關鍵在于農耕技術的發展。可僅是如此,遠遠不夠,如今正常年景的情況下,畝產稻米三百余斤,如果能翻一倍,畝產六百斤,那么我說的這些問題全都迎刃而解。”
“可是解決不了,于是歷朝歷代只能重農抑商,天子親自春耕,皇后養蠶繅絲,皆是對農事之重視。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民以食為天,糧食從哪里來?從田地里來,這便是士農工商,農高居第二位的緣故。種田的百姓是天底下數量最多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首先要解決農事,解決了農事溫飽,多出來的種田之人便可以做工、行商、當兵,甚至是讀書知禮。我曾去過錢塘府,那里的絲綢很好,供不應求,可是錢塘府的地少,桑田更少,使得每年產的絲綢都有定數,如果能解決農事問題,便可以將一部分稻田改為桑田,多出來的百姓可以去養蠶繅絲,然后擴大絲綢的產量,銷往海外,換取白銀。可如果農事問題無法解決,便不能把稻田改為桑田,否則便要餓死百姓,激起民變。”
李玄都沉思了,少頃又抬起了頭,換了一個稱呼,“徐先生可有良策?”
地師淡笑道:“有,我曾去過太平宗,機關之術發達,如果將機關之術運用到水利灌溉之中,能省多少人力?古皂閣宗煉制‘帝釋天’都不在話下,培育些耐旱抗蟲的種子更是輕而易舉。還有各種肥料,我聽聞妙真宗中就有催熟增產的手段,可從不外傳,只用來培育藥田,以供煉丹之用。其他宗門,也各有類似手段,只是無一人想過從根本入手,只想著如何逐鹿天下,發展宗門。”
李玄都聞言后沉默良久,他一直以來都在尋找出路,現在地師已經幫他找到了一條出路,不由長嘆一聲,“自古以來,儒門一味務虛,很少考慮實事,如果儒門的圣人們不總是糾結天理人欲和道德文章,多想一想這些切切實實的民生之困,也不會有今日的餓殍遍野了。”
地師道:“如此說來,紫府是認可我了。”
李玄都輕嘆道:“不管怎樣,有幸結識了徐先生,能夠聽到徐先生的高論,都讓我獲益良多。如果沒有這些紛爭糾葛,我倒真愿意與先生暢談一二,聆聽先生教誨。至于剛才先生說的這些,我要好好想一想。”
“的確要好好想一想。”地師淡笑著說道,“圣人的書,讀一讀就好,修身齊家尚可,拿來治國平天下,倒不如去看道祖的三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