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虛飄然落地之后,還了一禮,“李某來遲,有勞諸位久等。”
李玄都親自迎上前去,先是寒暄一二,然后將方才之事原本告知李道虛。
李道虛聽罷,微微點頭,排眾上前,沉聲道:“道門這邊由老夫擔任主持仲裁之人,老夫并無異議,不過儒門人選卻不能是宋先生。”
宋政沉聲道:“不知老李先生以為誰人合適?”
李道虛臉色一沉,“閣下還要躲藏到什么時候?”
話音落下,一個蓄著山羊胡的老人緩步上山,道:“李先生莫不是在尋老朽?”
李道虛乜了他一眼,淡淡道:“赤羊翁。”
來人正是赤羊翁,他拿著手中的拐杖朝李道虛拱了拱手,“赤羊翁有禮了。”
李道虛也不愿失去了禮數風度,還了一禮,道:“赤羊翁,若論歲數,你算是前輩之人,我也知道你的底細,長于機謀,卻不擅長與人交手廝殺,就憑你,還不能將我那大徒兒置于死地,所以我找的人不是你。”
此話一出,無論儒門還是道門,盡皆震動。
李道虛的大弟子是何許人也?正是大先生司徒玄策,往前推移三十年,司徒玄策當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說是“天下無人不識君”也不為過,聲名還要蓋過深居簡出的李道虛。那時候的司徒玄策儼然就是今日的李玄都的,不僅與宋政并列齊名,而且為人公義,在同輩人中素有威望,便是秦清、白繡裳等人也都為之折服。
更為關鍵的是,司徒玄策還主張緩和清微宗與正一宗兩宗和談,此舉深得大天師張靜修心意,故而邀請司徒玄策前往大真人府一晤。當時司徒玄策力排眾議,說服李道虛,前往云錦山,與大天師張靜修面談數日,雙方化干戈為玉帛,正一宗上下無不如釋重負、歡欣鼓舞,在司徒玄策離開云錦山時,張靜修親自相送至上清鎮,當時還未犯下大錯的張靜沉率領張岳山、張鸞山、張岱山等人再送三十里才折返而回。
司徒玄策外聯遼東五宗秦清,又平定正道十二宗內部紛爭,只差一步便可整合道門,從此之后,江湖上再無正邪之分,只是誰也不曾想到,就在司徒玄策從吳州返回齊州的途中,被人伏擊,饒是司徒玄策已經躋身造化之境,仍是不敵,重傷之下逃回東海之后不久便身死道消。
這些年來,江湖上對于司徒玄策的死因多有猜測。有人認為是正一宗假意邀請司徒玄策和談,實則暗中設伏。有人認為是地師出手,將司徒玄策偷襲致死。還有人認為是儒門不欲看到道門一統,暗中破壞。可除了地師出手的猜測之外,剩下兩種猜測,都是傾向于司徒玄策死于眾人圍攻,最后寡不敵眾才被重傷致死。
可今日聽李道虛所言,司徒玄策卻不是死于眾人圍攻,而是死于某個人之手,而那個人還是儒門中人。
難不成儒門中還藏有其他高人嗎?
李玄都和秦清卻是已經明白了,兩人對視一眼,都是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