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元年,秦素剛好四十歲,秦清已經是年過花甲。
秦清登基稱帝,向上追封三代,立白繡裳為皇后,秦道遠為遼王、秦道方為奉王,司徒玄策異姓封王為齊王。不過對于群臣眾將而言,封王都是細枝末節,關鍵在于太子人選,秦清膝下無子,唯有一女,按照常理來說,秦清要么是廣納嬪妃繼續生兒子,要么是選擇從兄弟的子嗣中過繼一子,再就是直接立皇太弟,可是考慮到秦清的年齡,再生兒子也不現實,關鍵是秦素威望太高,功勞太大,于是秦清選擇立秦素為皇太女,秦素則是過繼了二叔秦道遠的幼孫為子,是為皇孫。
如此一來,秦素雖然會以女子之身登基為帝,但皇位傳承還是在秦家男丁之中,不會落到外姓之中,群臣雖有誹議,但也沒有激烈反對。
在秦清稱帝之后,許多府縣幾乎是望風而降,幾有不戰而下之勢。唯有坐鎮西京的張肅卿和秦襄并不響應。
此時天下棋局,只剩下三個棋手,分別是秦素、張肅卿、宋政,已經是進入最后階段。
神龍二載,秦清坐鎮帝京,奉王秦道方坐鎮遼東,防范金帳,秦素親自領兵進逼金陵府。
戰事持續一年有余,直到神龍三載,秦素已經收復錢塘府、廣陵府等重鎮,金陵府成為孤城,宋政棄城出走,不知所蹤,秦素攻克金陵府,曾經鼎盛一時的青陽教終于走向窮途末路。秦素率軍沿江而上,坐鎮白帝城的澹臺云出降,被秦清封為蜀王,也是第二位異姓王。繼而大天師張靜沉請降,秦素允之,仍保留其大天師稱號,加封顯化大真人。
最后,只剩下張肅卿和秦襄,大勢之下,兩人也不得不降。
至此,天下太平。神龍四載,秦清在帝京議功,除去諸王之外,景修、胡良、云承宗、司徒玄略、張肅卿、秦襄等七人封國公爵位。封侯者三十六人,封伯者七十二人。在秦素的建議下,秦清仍舊沿襲前朝舊制,組建內閣,統攝六部,以云承宗為內閣首輔,以張肅卿為內閣次輔。云承宗老邁不堪,只是掛名,實則是張肅卿主事。設立大都督府,景修出任大都督,秦襄出任左都督。
此時的秦清已經年近古稀,無心政事,由秦素監國。秦素開始推行現世中張肅卿的新政,包括針對吏治的考成法,以及針對天下士紳的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制,此舉自然引起無數人反對,秦素任命心腹為青鸞衛都督府左都督,掀起大案,株連達數萬人之多,家產悉數抄沒入公。
與此同時,秦素又修改稅法,增加商稅。
早在大晉年間時,朝廷稅收中商稅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稅,每年商稅收入兩千萬貫。不過大魏太祖輕賤商人,大魏太祖下令:“商賈之家只許穿布,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紗”。又將商貿比同于農田耕作,“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著以違令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