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以來,秦襄和秦道方分工明確。雖然是秦襄以大將軍之尊當眾重申新政,但實際推行新政的卻是秦道方,秦襄主要做兩件事,一是配合秦道方鎮壓叛亂,二是以六萬老卒為基礎,在接收的各種軍械、火器的基礎上,收編朝廷殘軍、擴編新軍。
秦襄曾經做到過大魏朝廷的武官極致,十分明白大魏官軍的優劣,講究的是大小相制,哪怕是總兵官,也只能掌握自己的正兵營,無法直接命令副總兵的奇兵營、參將的援兵營、游擊的游兵營,若是副總兵、參將、游擊鐵了心與總兵過不去,總兵除了向朝廷上疏參奏,還真沒有其他辦法。
總督也是如此,真正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的標兵營,若是麾下的總兵、副總辦不愿聽從總督命令,總督也是無法調動他們的營兵,這就是大小相制,小官也可以制衡大官。只是絕大多數時候,并不會走到這一步,因為總兵不聽總督命令,就意味著雙方徹底撕破臉皮,只能留下一人。一般情況下,朝廷還是會站在上司這邊。
秦襄率軍從東到西把齊州打穿之后,雖然掃平了所有的大魏官軍,但是士紳的力量不可小覷,只要給他們幾個月時間,他們就能重新拉起一支規模不小的叛軍。僅憑秦襄的標兵營是鎮壓不住的。
所以秦襄必須擴軍,留出足夠的兵力駐守齊州。
再有就是,下層士兵都是貧苦出身,是可以信任的,但是中層將領難保不會被士紳們收買、拉攏,尤其是那些本地出身的將領,多半與本地士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防止雙方勾結,必須留下部分出身遼東的將領。
一則是遼東將領是外地人,與本地士紳沒什么牽扯,二是秦清整頓遼東士紳多年,那些被士紳的拉攏的將領早就被踢出遼東軍中,剩下的這些都不缺乏應對此類拉攏的經驗,不敢說清澈如水,在大是大非的立場問題上,還是能夠把持得住。簡單來說,忠誠有足夠的保證。
綜合種種考慮,秦襄決定將收編的殘軍和新編的新軍全部打散,使其不能串聯抱團,然后異地駐防,比如東平府的兵駐守瑯琊府,瑯琊府的兵駐守北海府,北海府的兵駐守蘭陵府等等。
秦襄率軍六萬來到齊州,擴軍到十萬,他決定再擴軍兩萬,達到十二萬之數,他會分兵五萬交予秦道方,加上秦道方本就有的數千標兵營,鎮守齊州。
(本章未完,請翻頁)
如此一來,秦道方就能有足夠的兵力來推行新政,將齊州的士紳力量徹底打散,并且鎮壓叛亂,還能保證秦襄大軍的糧草供應。
秦襄沒有后顧之憂,便可帶領七萬大軍出兵直隸,與秦清親率的十二萬大軍會師于帝京城下。
這便是李玄都在“天下棋局”中的鉗形攻勢。從地圖上來看,就像一只巨大的螃蟹鉗子夾住帝京。
在秦襄忙于擴軍練兵的時候,秦道方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新政上面,尤其是圣人府邸名下的田地,丈量、清退、追繳稅款是個浩大工程,不過只要做完了這件大事,收歸國庫的土地和稅款還在其次,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對于許多負隅頑抗的士紳是個極大的震懾,想來其余的士紳也掀不起什么風浪了。
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先謀求天下,拉攏各地士紳,使其投降,待到天下大定之后,再來推進此事,一開始就亮明新政,打擊士紳,會導致很多士紳走向對立面,誓死不降。只是這與李玄都的想法相違背,因為李玄都從來就不是謀求天下,對于李玄都而言,天下只是其次,太平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