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來見玄真大長公主,倒不是已經到了需要議和的地步,而是要先探一探玄真大長公主的口風,早做準備,算是未雨綢繆,免得事到臨頭再手忙腳亂。
這便是燕王這些老人才有的思慮,為慮勝先慮敗,所謂老成持重,便是如此。年輕的天寶帝,此時絕大部分精力恐怕都用來平息自己的怒火,根本想不到這一節。
燕王等朝廷重臣陸續離去之后,天寶帝離開自己的書房,來到舉行登基大典的太圣殿,楊呂守在門外。
天寶帝緩步前行,登上臺階,坐到龍椅之上,面南背北。
因為太圣殿一年也用不了幾次,所以殿內的香爐空空如也,并沒有紫煙繚繞的景象。
天寶帝舉目望去,似乎天下都在自己的腳下。
可他很清楚,什么天下共主,不過是個笑話。
他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也就是穆宗皇帝。
穆宗皇帝有以張肅卿為首的四大臣,還有秦襄這等武將,若是父皇能活得長久一些,也許天下就不會是這個樣子,父親說不定能夠成為中興之主。
可那些人都去哪里了?
張肅卿還有四大臣,都死了。秦襄干脆成了亂臣賊子。
這個天下,就不能給他一些時間嗎?再給他十年時間,他就有信心讓天下太平。
想到此處,天寶帝不由握緊了拳頭。
只是天寶帝不明白一個道理,時也命也。
李玄都能夠在數年之間造就如此局面,不在于李玄都如何了不起,而在于大勢如此。自寧王之亂開始,道門就致力于反抗儒門,多少代人的心血積攢下來,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李玄都站在張靜修、李道虛、秦清、徐無鬼的基礎上,才能整合道門。或者說,最被看好的司徒玄策死了,李玄都站了出來,沒有李玄都站出來,也會有其他人。
李玄都是第一百步,沒有前面的九十九步,他不能初步成功,沒有后人的另外一百步,也不可能實現最終的成功,真正的太平。
天寶帝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暗暗地妒忌李玄都,覺得李玄都可以做到的,他也可以做到。李玄都可以在數年之間中,整合道門。那他就能在十年的時間中整頓朝綱,平定叛亂,成為中興之主。
一步登天,哪有那么容易?
李玄都的前面有李道虛、徐無鬼、張靜修鋪
(本章未完,請翻頁)
路筑基,無一不是當世人杰,雖然他們各有不足之處和失誤之處,但總體大方向是沒有錯的,李玄都無非是延續他們的道路。
天寶帝的前面有誰?穆宗皇帝還算有些作為,可他的祖父世宗皇帝和他的母親太后謝雉,卻是給他留下一個天大的爛攤子,積重難返,換成李玄都、秦清坐在他這個位置上,也不敢說江山穩固,至多是縫縫補補,勉力維持,更不敢說什么十年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