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內閣統領六部、都察院、地方督撫,內閣成員由六部尚書或其他重臣充任,內閣擁有票擬之權,廢黜宦官之后,皇帝直接掌握批紅之權,擁有最終決定之權。
這是官職上的變化,除此之外,秦清也盡可能地精簡勛官、散官、爵位。
大魏素來有職官、勛官、散官之分,職官就是真正掌握實權的官職,比如六部九卿、地方督撫等等,散官又稱散階,沒有職權,只是個空名,享有對應品級的待遇。
勛官則是類似于爵位,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大名鼎鼎的“上柱國”便是正一品的勛官,比如某些重臣故去時,皇帝贈“上柱國”,便是封賞勛官。
秦清決定廢除勛官和散階制度,只保留爵位制度。爵位自皇帝以下,分為七等:親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不論內外,不得世襲罔替,依次遞減,直至庶人。
同時秦清又保留了“三公”、“三孤”、“三師”、“三少”,也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十二個榮譽官職,并無實權,用以加封或追贈。
其中“三公”是為正一品,“三孤”是為從一品,“三師”是為正二品,“三少”是為從二品。
當年張肅卿就曾被加封太師,被視為位極人臣。不過按照規矩,加封太師之后,皇帝要執弟子禮,所以很少有人能生前加封太師,大多是死后被追贈。同理,儲君對太子少師也要執弟子禮。
當秦清將消息放出之后,朝野議論紛紛,沒有幾人敢奢求“三公”,能夠傳給子孫后代的爵位才是關鍵,如今還要看趙政和秦襄的爵位如何,才能確定其他人的爵位。這兩位一個是文臣之首,一個是武將之首,若能得王爵,其他次一等之人也許能封公爵,可如果兩人僅僅是公爵,那么其他人就是候、伯爵位了。
至于秦道遠和秦道方二人,身為宗室,不能一概論之,多半都是王爵,可就算如此,宗室也顯得十分單薄。
如今秦道方身為地方督撫,并不在帝京城中,秦道遠跟隨秦清來到帝京,除了擔任戶部尚書之外,還兼了宗人令,只是如今宗室人數稀少,也沒有什么好管的,主要就是會同禮部尚書梅盛林一起將前朝徐家諸帝遷出太廟,再將秦家祖先遷入其中,算不得什么難事,關鍵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繁瑣。
秦清忙于內政,秦襄的戰事卻是極為順利。
在太平宗的協助下,秦襄于七月底攻占了蘆州全境,楚州成為一處孤地,各府縣紛紛請降,幾乎是不戰而下。在此過程中,沈元重、許飛白等人戴罪立功,秦襄上奏朝廷之后,任命沈元重為蘆州巡撫,任命許飛白為楚州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