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人看著崖上風雪,略顯渾濁的眸子當中滿是追憶之色,沉默了會兒他又道:“當初老夫得知同濟受命去往春集鎮之時,曾特別托付他在長安給我帶了兩個核桃,結果這小子以為我要打牙祭,特意挑了兩個拳頭大小的核桃還提前炒熟并且加上了糖。”
“那就好,人生來不帶痛苦,死時也能不帶痛苦,這才最好。”
周洛想了半晌,想說一些好話,最后話到嘴邊就只說出了這一句。
“他走的很安詳。”
沉默了一會兒,張大人突然問道。
“郭同濟怎么做的?”
周洛點了點頭,說道:“是啊,人力到底有窮,我們窮其一生所能夠做的事情是否值得,又能做多少這些都是未知的,所以我們才要在尚且還活著并還有些能力的時候為了各自身后的人多做一些事情。”
能做的終究有限。”
張大人搖了搖頭,笑道:“我以國士待人,人以國士待我,南風亭能有今日最離不開的還是他們本身的努力和上進,老夫所
周洛走到懸崖邊俯視著城下人潮不算密集但街道格局卻十分順眼的小城,眼中頗有些尊敬,輕聲道:“六七十年間能讓一個資源匱乏貧瘠的南風亭變成方圓十萬里內少有的富饒小城,并且能夠輻射四周城鎮,不愧是唐國官員,治理家國的手段當真了不起。”
坐在亭中首位的老者閉眼回憶了一下,然后嘆了口氣似乎是在感慨年紀大了,記性也就跟著差了。
“記不清了,應該有個六七十年了。”
此地常年吹拂南風,故此日積月累下來這間小亭子便被稱之為南風亭,連帶著山崖腳下的小城也被人稱之為南風亭。
從而降下甘霖雨露。
然后讓人們將最真摯的囑咐寫在天紙之上,再由神使們誠懇的誦讀融入到那串風鈴當中,每一次有風吹進亭子帶動風鈴搖晃傳出來的悅耳聲響便會穿進天上諸神的耳中。
山崖上有一間小亭子,亭子中央掛著一串風鈴,據說是千年以前在這處邊角還是黃土一片的時候,當地的人們為了求雨,于是便請求祭祀神使建造了一座小亭子。
周洛站在一處山崖上,四周沒有一株花草,就連僅存的幾棵樹木也只剩下了枯枝,此處原本是一片黃土,只是常年被大雪遮掩,看不見讓人絕望的干涸,卻留下了同樣讓人心驚的冰冷。
“張大人在南風亭生活了多少年?”
只是看起來身子骨頗為硬朗,再加上修行者的緣故離得近了看起來就只是五六十歲的模樣。
和春集鎮的六位先生比較起來的話生活在南風亭的三位唐人的年紀則是要大一些,大概都是**十歲的年紀,足以稱得上是老者。
周洛也跟著回過了頭。
在山下有一個穿著藍衫的青年頂著風雪走了上來,那根樹枝斷在了他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