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樸病故,邗軍遲遲未到,儲君梁治平本來就為叛亂之事發愁,張道猷慷慨赴難,主動請纓,令他大為寬慰,樞密使聞達亦病急亂投醫,任命他為魏博、成德、范陽三鎮節度使——當然,這是虛職,聞達打的如意算盤,如若張道猷真能一力平叛,克復河北,就讓他當幾年三鎮節度使也無妨。
張道猷雄心不減當年,當天就乘驛上路,赴東都募兵,十天內募得了六萬人,出司隸向東推進,來到一百五十里外的武牢關,與錢知微的叛軍狹路相遇。張道猷的計劃是快馬加鞭過渭河,而不是退守司隸武牢一線,但他萬萬沒想到,叛軍竟來得如此之快。
事后看來,武牢關之戰簡直就是一場鬧劇。匆忙招募的兵士是一盤散沙,烏合之眾,入伍十來天就送上
(本章未完,請翻頁)
沙場,根本沒時間操練,張道猷再有本事,也沒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把一群市井閑漢訓練成可用的兵卒。結果兩軍甫一交鋒,錢知微以鐵騎橫沖直撞,張道猷頃刻間大敗,只得整頓余眾向西撤退,在一個叫葵園的地方繼續抵抗。
這一次,他吸取了教訓,遣出一批來自西域粟特,稱為“柘羯”的戰士組織防線,戰事稍有改觀,但錢知微有備而來,中軍鐵騎實在太過厲害,張道猷抵擋了一陣,死傷慘重,被迫收攏殘部退回東都。
六萬人東出司隸,只剩下數千敗兵逃回來,東都面臨著生死攸關的考驗,張道猷亦退無可退。
另一方面,西線的戰事卻舉步維艱。
河北三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趙鞠配合錢知微起兵攻打北都,親率主力向南推進。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龍城距離范陽鎮不遠,如能一舉占領北都,震懾關中,那么他大可自行其便,不用再看錢知微的臉色行事了。
出于這樣的考慮,名義上是佯攻,趙鞠卻調集了范陽鎮最精銳的兵卒攻打龍城,前鋒的就是他麾下的宿將趙瀛。
趙瀛是趙鞠的族人,出身行伍,積功至游擊將軍,后得趙鴻途一力提拔,做過一任幽州刺史,又回到節度使麾下領兵。趙瀛深深打上了趙鴻途的烙印,絕不可能改換門庭,來自檀州行軍司馬趙滎的威脅如針芒在背,他努力想為節度使嫡子分憂,卻束手縛腳,只能坐視趙滎一路崛起,將趙鴻途打落塵埃。
他不得不承認,趙鴻途遠不是趙滎對手,范陽鎮只有交到趙滎手里,才能保住這一塊基業。
這次趙鞠命他領兵充當先鋒,首攻龍城,而把趙滎放在后方,趙瀛認為是節度使大人有意給他一次機會,如能順利攻下北都龍城,挾大功請愿,或許趙鞠會順水推舟,令嫡子趙鴻途復起。機會難得,事關重大,趙瀛暗暗提醒自己,不惜一切代價,務必要打下龍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