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臨近三更,伴隨著打更人嘶啞的聲音和打更鼓那清脆的敲擊聲。一輛馬車出現在了東晉太學國子監的門前。
“午夜宵禁,百鬼伏行,三更已到,可點明燭。”打更人的聲音散播在京城的各個角落,此起彼伏是絡繹不絕。
馬車上,一位年過耄耋的老人有些疲憊的睜開了自己那雙越發顯得枯槁的眼眸,他的嘴角微微露出了一抹苦笑,不僅要感嘆一聲真的老了。
“陂鎮啊,咱們到哪了?”老者揉了揉剛睡醒的一雙困倦眼眸,有些疲憊道。
駕車的車夫聞言,回頭望了一眼身后的車簾,他恭敬道:“父親,馬上就到國子監了。”
說罷,他還有些意味深長的向著國子監的那塊屹立了足足五百年之久的古老牌匾看去。
老人有些感觸的拉開了車上的窗簾,他探出頭去向國子監近處張望而去。
俗話都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國子監的三更雖說只有依稀幾座建筑的窗子前點起了火燭,卻是實在是有不少學子已經起身開始了每日的晨讀。
“陂鎮,停車。”周昀驛思慮了片刻,便對兒子說道。
“吁。”周陂鎮的聲音自車外傳來,馬車也被緩緩的停了下來。
老人穿上那件厚重的外套,伸手撥開車簾,走下車他對兒子說道。
“陪我去國子監最后走一遭,還有個不錯的后生,我打算這輩子最后給他留幾件東西。”說罷,他再次擺出了茂年之姿,率先邁開步子雄赳赳,氣昂昂的向著國子監的大門昂首而去。
大門前有值班的禁軍隊伍,見到來者容顏,頓時全體恭敬地作揖行禮齊聲“見過先生”。
……
國子監內有九門十三廊,象征著自大晉建國以來的二十二位輔君名臣,門為死諫,廊為忠誠,各有各的意義。
而穿過這九門十三廊,就到了國子監內的碑林,碑林中有著歷代名臣大家留下的宏偉篇章,以激勵諸學子奮發圖強,成就輔君高位,去那朝堂上一覽無限風光。
過了這座碑林,便是國子監的講堂,再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后方才是學子們所居住的學舍,用以每日的起居和晨讀時使用。
國子監的藏在學舍的正中央,學舍呈圓形分布,藏則為方形,開四門,以示學問對諸學子的公平公正。
周陂鎮隨父親來到了一座位于學舍圈正北方向的一間房屋前,屋內居住著的舉人正是此次鄉試北方考區的魁首,姓賈名元亮。白馬州鄭郡人士。
周陂鎮近來在家中時常聽到父親提起這名年輕文人,故而他也是對此人有了幾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