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學的是新聞學。”
楊謙的回答,讓李光民有些意外。
他以為楊謙就算不是學作曲的,那也應該是學過音樂,或者學過跟音樂相關的課程——至少也是一位藝考生吧?
剛才楊謙表現出來的樂理基礎還算牢靠,而且李光民有看過楊謙吉他彈唱的視頻,在他看來,楊謙的吉他彈奏是有很高專業水準的。
所以,李光民覺得楊謙要么是學的吉他表演專業(有些音樂院校有開設),要么是學的音樂相關的專業,在藝考階段有經過系統的樂理學習。
可是,新聞學?
都跟音樂不相干了,怎么可能?
“中央傳媒大學?”
李光民想了一下,比較重視藝術的綜合類學校,應該就是這一間了。
“南粵大學。”
楊謙有點尷尬地摸了摸鼻子,感覺自己這個半路出家的有被識破的風險。
“南粵大學……”
李光民無語了。
南粵大學不是不好,它是粵省最好的高校了,但那也是要看學什么。
在南粵大學里自學音樂,跟在冼海音樂學院或者央音、魔音這樣的音樂類院校里面自學計算機編程一樣,讓人想著都覺得非常離譜……
“小楊是新聞學和英語專業的雙修,他英語還過了專業八級!”
簡錦川是給楊謙辦過入職,填過資料的,對楊謙了解比較多,所以這會兒,為了讓李光民對楊謙多點認可,簡錦川也是很賣力地夸起了楊謙。
“第一次見小楊的時候,他還是荷城電視臺的一名記者!”
向洪鋒難得開口,也是笑著給楊謙作證。
李光民搖了搖頭,雖然他也在粵省電視臺當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音樂總監,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是音樂人,跟記者不是同一行業的。
沒想到楊謙居然是記者出身,記者出身還能創作這么多優秀的歌曲,實屬難得。
不是沒有,只是有這樣天賦的孩子跑去學別的專業,實在是太少見了。
畢竟現在的父母對音樂、藝術的偏見沒有以前那么多了,甚至很多父母都很支持孩子去學樂器,從小開始上培訓班。
有天賦的人才被埋沒的概率越來越低。
“那你的樂理、作曲都是自學的?”
李光民繼續問楊謙。
“嗯,自己看了一些書,也在網上找了一些教程看了一下。學藝不精,讓李老師見笑了。”
楊謙老實地點頭。
“確實沒學囫圇,這樣還能創作出諸如《咱當兵的人》這樣嚴謹的音樂,只能說你是一個天才!”
李光民的話,讓楊謙和簡錦川都覺得有點捉摸不透。
這是在表揚呢?
還是在明褒暗貶?
“我看了一下,你近半年的創作熱情是很高的,靈感也不停地迸發出來,短短時間創作了這么多很好聽的歌曲,非常讓人吃驚!”
李光民繼續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