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吃,這樣自己的地位和斧頭幫的勢力才能青云直上。
劉清山就把這樣一個深藏不露的人演活了,而且出來的效果就是越厲害的人,看起來越是和普通人一樣,可以說確實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反轉了。
但很可惜,劉清山的精湛演技,也在這場情節設置里戛然而止,被火云邪神一巴掌抽得腦袋轉了好幾圈,從此一命嗚呼。
其實劇情演繹到這里,才僅是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
雖然他的過早離場,引來觀眾們的一陣吐槽以及戀戀不舍,好在隨后的劇情越來越精彩,而且出場的高手一個比一個厲害,也成功地把人們心中的失落感暫時淡忘了。
不得不說,這樣的情節設置,就完全是編劇的深厚創作能力的體現了。
而且,劉清山在剽竊之后,根據前世針對原版的不足之處的意見總結,把最終版本修改到了幾乎無漏洞可循。
于是劇本的極高品質,才能讓這一版的影片效果還要比原版更經典,更完美,也是他為什么圍繞著首映式,制造出令人驚異的隆重場面的首要原因。
其實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劉清山把電影里的高手和武功,有別于人類正常認知所能打出的一招一式,它更近于武俠漫畫的描寫,甚至更加夸張。
這樣的主體基調,也和普通人心目中的武打場面一脈相承,武俠劇是成年人的童話,他就是把這樣的童話場景變成真實畫面展現的那個人。
鑒于招式本身的特點,洪拳、譚腿和棍法在影片中有非常實在的描寫,一招一式較為明晰。
而到了表現琴音、獅吼功、如來神掌、蛤蟆功等傳奇色彩強的功夫時,電影就大大加重了虛化和想象力的成分。
如果以武俠小說來定論前后區別,就類似于金庸把降龍十八掌從烏龍擺尾到亢龍有悔都告訴了讀者,而古龍只寫“沒有人看清他是如何出手,刀光一閃,刀已插入他的咽喉。”
但電影畢竟不是小說,它需要先影像化再留給觀眾想象空間,為了表現這些招式的震撼,他把真實招式的具象化和動靜結合、對比襯托完美的組合到了一起。
再加上無數個出人意料的喜劇效果,出其不意的穿插其中,整體風格的飄逸、勝負過程中不斷的起伏轉折等等就盡數體現了出來。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成功之處,是劉清山建議的多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民樂曲子,影片中的插曲和配樂則主要是將這些本土資源的重新使用。
《闖將令》、《四川將軍令》、《十面埋伏》、《東海漁歌》《、小刀會組曲》,《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每一首都使人熱血賁張,令人聽了會有種男兒當自強的豪情油然而生。
這些民樂之所以被人們喜聞樂見,是由于其慷慨悲壯的基調和濃厚的民族色彩,而成為香江武俠劇的常用配樂,甚至早在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武俠電影時期就開始被廣泛采用。
讓《功夫》里出現人們熟悉的音樂,是影片更容易博得認同的小手段之一,同時還借此弘揚了傳統民間文化,也更適合華夏武術的傳播。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