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素引著他經過建福宮與天然閣來到天師洞,在天師洞邊的一處竹屋休憩落腳,隨后送上一杯清茶和素齋,說道:“今晚用過晚膳,掌門要召集眾人在議事殿議事,到時我來通知你。”
天師洞是青城山的主觀,相傳東漢末年,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頂峭壁間修煉布道,俗稱天師洞。
丹陽道長大振青城派聲威之后,便大興土木將其重建,建有三清殿、三皇殿、黃帝祠、講道場和議事殿。
張青峰閑來無事,便信步觀賞四周道教建筑。他來到先是三清殿前,只見一座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殿前對聯寫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中忽地一動,記起張乾云道長傳授功法似與此句頗有關聯,自語道:“此句是何意?”
一位守殿中年道士見他年幼,笑道:“你小小年紀,想你也看不懂。此聯可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真傳,又暗含‘一氣化三清’的深刻寓意。”張青峰聞言,心頭不由生起對敬畏和求知之意。
拜完三清殿,張青峰又前往三皇殿和黃帝伺觀賞了一番。
三皇殿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造像。相傳黃帝曾在青城山跟隨仙人寧封子學道,寧封子還協助他打敗了蚩尤,后來黃帝功德圓滿,乘龍升天成仙,故青城山還給他修建了祠廟。
黃帝祠左側有一洞,乃張道陵修煉之天師洞。洞窟最上層有一石龕,供奉張天師石像。張天師面有三目,神態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握有天師鎮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
青城派在三清殿四周建立起數處建筑作為派中活動大本營:修建了碧瓦朱甍的講道場和走鸞飛鳳的議事殿,也修建了小巧素雅的住宿房和簡潔通透的修道間。
建筑依據山形建立,將建筑與自然融合,周邊培植花草樹木,清靜幽雅,實為修道悟道之絕佳場所。
天色冥暗之際,議事大殿的油燈和蠟燭點燃起來,大殿正中的梁上懸掛著一盞巨大的十六頭燃油銅燈,大廳地面兩邊點著十只手臂般粗的蠟燭,將議事大殿照得明晃晃如白晝一般。
張青峰進入大殿之時,殿內已有數十人到場。
殿中站立之人有道有俗,都按劍而立,排列森然成序。其間有人識得張青峰,見他進來都轉目看他,低聲議論。
議事大殿正中是一把雕刻著古松、高山與仙鶴的黃花梨扶手椅,坐著半閉眼目養神的青城掌門丹陽道長。
兩邊擺著四張松木椅,三張座椅上坐著丹陽道長座下第一代弟子,但不知何故,一張座椅上空無人坐。
素云道長見張青峰到殿,便沉聲道:“眾弟子肅靜。”
素云道長為青城派大弟子,執掌青城派刑罰多年,為人剛正威嚴,在青城派威望甚高,一出聲,大殿間立時寂靜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