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兩人在山道依依不舍地道別。劉沛勛叮囑道:“天狼幫防守嚴密,高手如云,張兄弟萬不可輕易行動,如有險情,則走為上策。太白山我去過兩次,你可假裝收野味的客商,先在山下住下,然后找一家獵戶,說是要體驗打獵趣味,隨他們上山就可。”張青峰點頭答應。
北宋之時,穿越秦嶺的山脈主要有四條道路,自西向東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穿越巴山的部分又分為四條道,自西向東分別是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這八條古道,構成了穿越川陜的主要通道。
張青峰去太白山,走褒斜道到太白縣。劉沛勛駐軍在寶雞城外,走成倉道。兩人分手后,張青峰沿著褒斜道前往眉縣。
褒斜道是秦嶺四道中最早的一條,是循渭水支流斜水及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谷而成的一條古道。從褒斜道出蜀,需從漢中出發,經留壩出褒谷再沿褒水、斜水而上,經過太白五里坡和眉縣斜谷而出。
山路越來越難走,張青峰坐下雖為良駒,也只得不快不慢而行,傍晚時分方才到了太白山下的一座古鎮。
古鎮門口矗立一座古樸古坊,正中書“庵嶺古鎮”四個古拙大字。進牌坊半里路遠,可見路中塑著一尊老子騎青牛的石雕像。張青峰跳下馬來,恭恭敬敬向老子雕像拜了三拜,心道:“想來這座古鎮必與道教有關。”
此時正是仲秋時節,小鎮南望可見一座大山,山間漫山遍野的紅杉林最為耀人眼目。秋陽燦爛照耀,照得大山層林盡染,繽紛多彩。
道邊走來一位老者,牽著一頭小牛,樂呵呵地望著張青峰,笑道:“小哥,從何處來,又要往何處去?”張青峰謙恭說道:“老人家好,我從成都府來。聽聞太白山風景冠絕天下,故慕名前來游覽,還請老人家告知一二。”
老者道:“好說,好說!我看小哥拜太上老君
(本章未完,請翻頁)
和青牛好生虔誠,想來是信奉道教之人。我也信教,老漢我閑來常去老子道場跪拜,燒幾柱香,小哥與我投緣呢。當年道家鼻祖老子騎牛路過此嶺,解鞍休息,南望太白山,見雪峰皚皚,明燭天南,時有祥云繚繞,故稱其為福地,還在附近建立道場,后來有道家弟子在此建庵,隨被傳稱為庵嶺。”
“不知該如何稱呼你老人家?我想今晚在鎮上投宿,住哪里好?”張青峰牽著馬,慢慢走在老人身邊道。
小牛好生調皮,瞇著眼去馬身上聞嗅。
老人笑著道:“我是本地菜農梁老漢,在這鎮上租了幾畝地,以養牛種菜為生。這不,我剛剛帶小牛去鎮外坡地吃草回來。”一邊說,一邊拍了小牛的頭一下。
小牛轉頭望了他一眼,露出像孩子似依戀的眼神,輕輕叫了兩聲。張青峰看著眼前的溫馨畫面道:“梁大爺,這只小牛好像你的孩子一般。”
梁大爺道:“你跟著我走,我帶你去鎮上最好的太白酒樓。太白樓的酒最好,是用高山上湖里的雪水釀造的,叫作‘太白仙翁’。不過這酒太貴,過往達官貴人和富商才喝得起,老漢只在過年的時候偶爾去打一斤。”
說起美酒,梁大爺眼神也亮了起來,嘴角也堆起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