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課程學習的需要,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在開學后不久都添置了電腦,這在經濟管理學院新生中算是最早的一批。
電腦價格不菲,對像陳若明這樣的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為了省錢,陳若明東拼西湊了第一臺電腦。
電腦的顯示器和硬盤來自他的姐夫。顯示器是一款舊款的球面顯示器,白色的塑料外殼已被香煙熏得發黃,球面后拖著一條蜜蜂尾巴,看起來憨態可掬,品牌名字已經無從辨認。
硬盤是美國西數的硬盤,存儲容量非常小,外型接近一塊久經戰斗的板磚——拍在腦門上的殺傷力不見得比初中學生打架時手中的板磚差。
電腦的主板、顯卡是來自臺灣的華碩,CPU是美國的英特爾,內存條是美國的金士頓,電腦的主機外殼和電源是國內的牌子,這些都是從電腦城里貨比三家買來性價比最高的配件。
在讀大學之前,陳若明從沒有觸碰過電腦這種神奇乃至神圣的東西。
高中時,他透過潔凈的窗戶玻璃,窺視電教室里剛裝好嶄新的電腦,充滿了無限的向往。那些電腦,據說是學校某位成功校友捐贈的。
學校到處宣揚進入了計算機教學時代,似乎準備多快好省地培養“四有新人”,但電腦自從送到學校后,卻像地藏佛那樣被安放在電教室里,不準生人靠近。
電教室如同塵封的八角塔,從來沒見過門被打開過,學生們不可能觸碰到里面的電腦,更別提在電教室里學習使用電腦。
陳若明不得不懷疑那些電腦是否接上了電源,也懷疑學校里是否有懂電腦的老師。
總之,電腦給他的第一印象,是一種高不可攀的科技。
在宿舍組裝好電腦,從開機那一刻起,仿佛打開了神界的南天門,陳若明和大多數理工男一樣,從此被電腦深深地吸引,不可自拔。如果非要說明白這是怎樣一種吸引力,大概非物理學上偉大的萬有引力不能解釋。
電腦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嘆和驚喜。
大學第一門電腦課程是MicrosoftWord和Excel兩款軟件工具的應用。
課程教的是最基礎的入門級知識,但該軟件的深度應用功能非常強大,市面上各種進階級、精通級教程林林種種,多如牛毛。
老師對這些教程嗤之以鼻,再三叮囑同學們:“除了課本,千萬不要購買市面上所謂的教程。那些教程吹得天花亂墜,其實內容都來自Office軟件自帶的幫助文檔,不過是把里面的例子修修改改,拼湊成一本書而已。”
盡管老師苦口婆心,卻像初中班主任勸同學們不要早戀一樣,成果寥寥無幾,并未能阻止許多熱愛學習的同學購買課外教程——像《Word從入門到精通》《Word從新手到高手》《Excel之光——顛覆認知的必修課》《成為Excel高手》等等這樣的書,實在讓人垂涎三尺,難以拒絕。
陳若明沒有購買課外教程,他認真研究了Office軟件的幫助文檔,發現確實如老師所說,文檔內容包括了所有應用功能和操作示例。
他覺得僅憑這一點,Microsoft就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成為他和所有理工男心中的偶像。
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綴學后,在自家的車庫創立了Microsoft公司,向市場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統。Windows操作系統廣受歡迎,幾乎壟斷了個人電腦市場,他因此成為了世界首富。
他的創業故事激勵著那個時代的悻悻學子投身信息科技事業,也成為那些掛科太多、憋屈郁悶的同學們自我安慰和標榜的榜樣,但他們大概忘了比爾·蓋茨所讀的學校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哈佛大學,學習成績不可能差。
年輕人熱愛電腦,如同外科醫生喜歡人體解剖一樣,狂熱地把電腦拆開成一個個零部件,再各種優化組裝起來,搗鼓出一臺性能更強的電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