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盞:肫掌簽、鵪子羹。
第五盞:肚臃膾、鴛鴦炸肚。
第六盞:沙魚膾、炸沙魚襯湯。
第七盞:鱔魚炒鱟、鵝肫掌湯齏。
第八盞:螃蟹釀棖、奶房玉蕊羹。
第九盞:鮮蝦蹄子膾、南炒鱔。
第十盞:洗手蟹、鯽魚假蛤蜊。
第十一盞:五珍膾、螃蟹清羹。
第十二盞:鵪子水晶膾、豬肚假江。
第十三盞:蝦棖膾、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水母膾、二色繭兒羹。
第十五盞:蛤蜊生、血粉羹。
十五盞正菜,一盞兩道,共三十道。
這是菜,吃菜的同時,另外插食:炒白腰子、炙肚臃、炙鵪子脯、潤雞、潤兔、炙炊餅、炙炊餅臠骨。
緊接著還有勸酒菜,吃飯喝酒,自古以來,飯桌之上,特別是宴會之類,基本上離不開酒。
勸酒果子庫十番:砌香果子、雕花蜜煎、時新果子、獨裝巴欖子、咸酸蜜煎、裝大金橘、小橄欖、獨裝新椰子、四時果四色、對裝揀松番葡萄、對裝春藕陳公梨。
廚勸酒十味、江、炸肚、江生、蝤蛑簽、姜醋生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權、煨牡蠣、牡蠣炸肚、假公權炸肚、蟑炸肚。
當然這些都是給皇帝吃的,其他陪同官員各有不同等級的筵席。
這一宴會,直接讓張俊史上留名。
另外,中華飲食文化發展的極端,則是滿漢全席。
相比起來,張俊家宴也要略遜一籌。
滿漢全席聚天下之精華,用材不分東西南北,飛禽走獸,山珍海味,盡是口中之物,菜肴可以多達三百多種。
而滿漢全席又可以細分為六種:蒙古親潘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
而不論是張俊家宴還是滿漢全席,都不過是中華美食文化的一小部分,雖然可以稱得上是集精華之大成,卻也無法囊括全部。
可惜,吃不起,不是真正的神豪還真吃不起,以前張冠也只能幻想一下。
當然,現在穿越之后,更是只能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