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海沒有辦法,只能提前改變計劃,開始進攻那些沒有被太平教攻打過的城市。
他們攻打的第一個縣城,叫昌平。
徐四海聽從李申的建議,先派出一小隊精銳,混入流民當中進城,讓他們將城門打開。
而后率領部眾攻進去,打了城中守衛一個措手不及。
徐四海首戰告捷,軍中士氣大增。
半個月之后,再次率領部隊,攻打一個叫做南皮的縣城。
因為昌平一夕之間被滅,南皮守將對徐四海心生畏懼。
徐四海的部隊還沒到,他便先帶著家眷和親信逃跑。
城中沒有了守將,士氣潰散,士兵也跑了一大半。
余下的人馬,雖然竭力阻擋,但還是打不過徐四海的大軍。
半天還不到,南皮城就被攻下。
徐四海吸收了亂軍,軍隊人數達到一萬兩千。
接連打了兩場大戰,徐四海想要休整幾個月,好好整編一下人馬,但李申卻認為,眼下正是部隊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應該趁著這個機會,再攻打幾座城池。
徐四海聽從了李申的建議,帶著部隊繼續出發,連續攻下三座小縣城,部隊人數達到了兩萬。
徐四海五戰五勝,信心大增,再加上手底下精兵強將無數,不再滿足于攻打這些小縣城,便召集群將,想要攻下昌樂縣這座大城,作為臨時的據點。
在場之人,全都信心滿滿,沒有一個反對的,只有李申站出來,說軍隊人數太多,需要整合一下,不宜再發兵攻城。
徐四海正在興頭上,聽到李申這么說,不由感到大為掃興。
但李申說得也有道理,他便答應攻下昌樂縣之后,再停下來整軍。
李申雖然不贊成,但徐四海畢竟是主君,決策權在他手上,而且他都這么說了,他也不好再多說什么,只好點頭答應。
昌樂城不比其他小城,城中擁有一千名正規的守備軍,還配備四門火炮,東西南北四個大門各一門。
徐四海的部隊人數雖然很多,但昌樂城守將占著地勢之利,據城死守。
徐四海派出多支部隊,從四個城門同時發起進攻,一連打了三天,非但沒能將其攻下,反而損失了將近一千人。
李申建議先將昌樂城圍住,圍而不攻,待城中糧草耗盡,士氣低迷,再派人進攻。
徐四海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因為他覺得自己手底下有很多士兵,很多都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才跟著他打仗。
他不需要這些酒囊飯袋,正好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拿他們當炮灰,在消耗昌樂城守軍的同時,也有一個合理的借口,將他們處理掉,節約一些軍糧。
徐四海沒有告訴李申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這雖然是為了大局著想,但在心里想和說出來是兩回事。
如果說出來,難免會讓李申覺得他是個冷血無情的人,讓他感到心寒。
但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作為這支部隊的統治者,他需要考慮更多的事情。
以他對李申的了解,他絕不會同意他這么做。
所以,徐四海只能裝糊涂,繼續派兵攻城。
最終,徐四海付出了三千人的代價,攻下了昌樂城。
因為這場戰役打得太久,死的人太多,昌樂城雖然成功攻了下來,但士氣大降。
為了鼓舞士兵,徐四海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允許他們在城中自由掃蕩三天三夜。
只要不要對自己人動手,無論他們想做什么,都隨便他們。
這一決定,讓一度低迷的士氣,瞬間變得振奮起來。
李申再次站出來,表示這么做,和強盜沒有什么兩樣。
他勸徐四海,得人心者,得天下。
他應該愛惜自己的名聲,不應該這么放縱自己的軍隊。
徐四海認同他說的話,但他說這一戰死傷慘重,士兵們是人,不是戰斗的機器,如果不做一點什么事情,補償一下他們,讓他們嘗到打戰的好處,以后誰還會替他賣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