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區因資源豐富,且歷來是中原政權與游牧民族必爭之地,因而自秦朝時期就一直視河套地區為戰略要地。
大明在穩定政權后,便迅速入主河套地區,并積極設防以抵御盤踞在蒙古高原的元廷。到了太宗皇帝朱棣在位期間,由于兵力不繼等原因,明朝在河套地區的防線開始收縮,由此河套地區直接暴露在蒙古勢力之下,至天順元年,蒙古部族發生內亂,孛來、毛里孩等部先后取得部族控制權。
隨后開始進入河套地區,自此蒙古諸部在河套地區落腳,且以河套地區為根據地對明邊境不斷騷擾,明朝河套之患由此開始形成。
朱厚照在大腦之中開始回憶起了大明的河套之患,到了現在,也就是弘治年間,隨著火篩正是入住河套,河套之患已經正式成型了。
事實上在大明對河套也不是不管,自從成化年間開始,對于盤踞在河套地區的蒙古部族,大明也在不斷進行驅趕,為恢復對河套地區的控制權,不斷進行“搜套”,但取得的效果甚微。這個問題朱厚照能夠理解,打過去又怎么樣?
不能駐軍,不能住民,你來了我就走,你走了我再來,反正蒙古部族就是逐水草而居。
在對河套這樣爭奪的拉鋸戰之中,大明最終敗下了陣,他們沒辦法打贏。
在加上雖則小冰川期的到來,北方越發苦寒,加上土地沙化嚴重,甚至連大同的城墻都被黃沙給埋了,在那里駐軍何其艱苦,后勤壓力何其大,朝廷根本就無法供養,想要復套何其難,漢武帝那是窮幾代人和全國之力才做到的。
現在的蒙古雖然沒有匈奴那么強大,可是大明也不如大漢那么強大和如臂使指。
“真是雞肋啊!”朱厚照琢磨了半天,忍不住感嘆了一句,沒錯,他說的就是那一塊得天獨厚被稱為河套的土地。
河套地處黃河以南,故大明稱為河南地,大致范圍對應后世的毛烏素沙地,鄂爾多斯高原,庫布齊沙漠與河套平原。非常遺憾的是,現在河套大部分都在400毫米降水線以外。這意味著河套的降水稀少不適合大規模耕種,而且河套內還有個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
即便是在后世,國家還在不斷的為治理毛烏素沙漠投入大量資金植樹,現在的大明根本沒這個經濟實力,也沒這個技術。
即便朱厚照是一個穿越者,面對這件事情,那也是束手無策,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和政策更改毫無意義,除非幾十萬鐵騎掃蕩草原,然后徹底占據漠南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