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謂收拾了心神,朝著主將營帳走去,等吳謂在門口整了整衣甲,護衛親兵就對賬內通報道:“吳謂將軍到!”
吳謂掀開營帳,看到了帳內站了大概五六個著甲將軍。
吳謂不知道哪個是韓當,只能單膝跪地,沖著站的最高,坐在中央的那個將領抱拳道:“末將吳謂,前來復命!”
萬幸,中間那人放下手中的竹簡,中氣十足的說道:“勸之回來了?我軍開拔在即,你速將物資歸于軍需,點齊本部人馬,拱衛大軍前往三江口。”
吳謂抬頭看了看眼前之人。
只見說話這人儀表堂堂,面容嚴毅,手臂粗壯的嚇人,雖然看不出年紀,但想來就是江表虎臣韓當韓義公了。
吳謂壯著膽子說道:“將軍,我東吳大軍是否要和曹賊決一死戰了?”
韓當一聽,笑道:“周都督從鄱陽趕回柴桑,鼎定大局,主公已授予周都督大都督之職,程老將軍副都督之職,統帥三軍,大破曹軍,大戰即可便起,爾等也正當建功立業之時。”
周圍幾個偏將都面露火熱之色,一同朝著韓當彎腰拱拳,喝到:“謹遵將軍吩咐!”
聲音之大給吳謂嚇了一跳,他急忙口中碎叨了幾句,跟上了大家的節奏。
不怪這些武將熱切,赤壁之戰從始至終都是文臣主和,武將主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是漢賊,但文臣的意識中,對曹操的投誠其實更像是加盟和站隊,而且許多文臣都是出身于江東豪門、本地大族,他們的觀念其實是誰來都一樣,只要他們的權勢不變就行,更何況曹操還是打著朝廷的名義,漢室正統,說不定治理起來比孫家還好。
但武將不同,尤其像程普、韓當、黃蓋這一幫老將,都是追隨孫堅、孫策起兵,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局面,對當今來之不易的成果,更為珍惜。而且三國時期的武將會比文臣更忌諱投敵這個惡名(呂布除外),打都沒打就舉手投降,于名聲是大大不利的。
議事結束,韓當屏退了眾人,他也要準備收拾營帳了。
吳謂出了帥帳之后,陷入了猶豫。
怎么辦?隨軍而行到三江口去和蔡瑁、張允死斗一場?自己這小身板,上戰場估計兇多吉少啊。
還是趕緊開溜,去找龐統去?
但……開溜就是臨陣脫逃,被抓到的話會被剁了的吧,肯定會被剁了的。
思緒一團亂麻,吳謂只能先回自己的本部營帳去了。
找回自己的營地不難,隨便拽著一個人讓他引路,吳謂此時手底下還有一些官職更小的校尉,他們已經在組織人手收拾東西了。
一日之后,五千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三江口行去,吳謂帶著人馬在大軍的側翼,作為拱衛,他第一次看到五千大軍密密麻麻的趕路行軍,這種壯觀的感覺是在影視作品和書本中體會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