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取蜀與建漢東漢末年,太常卿劉焉被任為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牧。劉焉入蜀時帶去了他的很多親戚故舊,又組建了一支由南陽和三輔流民構成的‘東州兵‘,作為他所依靠的政治和軍事力量。這就和土著的益州地主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乃至爆發了長達十余年的武裝沖突。加之張魯在漢中領導的五斗米道日趨活躍,也給益州造成了巨大威脅。劉焉死后,其子劉璋繼立。益州的土著地主、蜀郡太守張松企圖依靠外力推翻劉璋,遂向劉璋建議,請劉備從荊州入蜀,抵御張魯。劉璋欣然應允,當即派法正迎請劉備。
劉備在赤壁戰后雖取得了荊州大部分土地,但因這里無險可守,隨時都有遭受曹操和孫權襲擊的危險,故把富庶而又險塞的益州看成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隨時都想加以吞并。法正的到來,使他喜出望外,當即率部進入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在諸葛亮的協助下,終于攻占了成都,自領益州牧。接著,又派兵北上,奪取了漢中,進一步鞏固了益州防務。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號漢,史稱蜀漢。
夷陵之戰劉備和諸葛亮相繼入蜀以后,留守荊州的劉備部將關羽曾率部進攻襄樊,擄于禁,斬龐德,威震北方,也使坐鎮江東的孫權受到威脅。建安二十五年(219年),當關羽北圍樊城之際,孫權遂派呂蒙率兵襲占江陵,并在當陽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設伏,擒殺了關羽。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稱帝不久的劉備便以蘀關羽報仇為名,親率40萬大軍,沿江東下,直撲荊州。孫權當即派大將陸遜率兵迎戰。次年二月,雙方在夷陵(今湖北宜都北)遭遇。劉備自恃兵多勢重,‘樹柵連營‘,首尾相沿六七百里。陸遜始則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相持將近半年,陸遜又乘蜀軍麻痹之際,采用火攻,發起強大攻勢。結果,蜀軍大敗,只得退守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
諸葛亮對蜀漢的貢獻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沂水)人。早孤,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玄投劉表后不久病死,諸葛亮便在襄陽以西二十里的隆中隱居。劉備曾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他當即為其分析了天下形勢,并精辟地為劉備提出了向益州發展的方向以及應該采取的戰略、策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赤壁戰后,他又協助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夷陵戰后不久,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諸葛亮受遺詔扶后主劉禪即位,自任丞相兼益州牧,系蜀漢安危于一身。此后,他對蜀漢又作出了以下貢獻:即聯吳抗曹、以法治蜀、安定南中和北伐曹魏。
夷陵戰后,蜀漢和孫權的關系破裂,雙方都面臨曹魏的威脅。諸葛亮當即派人前往江東,重申友好,終于恢復了吳、蜀聯盟。
諸葛亮認為,‘德政不舉,威刑不肅‘,這是蜀地自劉焉以來諸多弊政的根源。因此,他采取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和‘榮恩并濟‘的治蜀方針,不僅嚴厲打擊了‘專權自恣‘的土著地主,對外來的不法官吏也嚴懲不貨,執行‘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的法治路線,遂使蜀地‘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
南中位于蜀漢南部,包括今之云南、貴州和四川南部地區。這里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時稱‘西南夷‘。劉備取蜀建漢后,曾于此地置庲降都督,任用當地豪酋管理該地。劉備死后,南中的越嶲、牂牁、益州和永昌四郡一時俱反,蜀漢面臨喪失南中的危險。后主建興三年(225年),經過一段充分準備以后,諸葛亮開始對南中用兵。他先后遣將分別進攻牂牁、益州,又親率主力進軍越嶲,擊殺了叟帥高定元。同年五月,渡過瀘水(今金沙江),進入益州,用‘七擒七縱‘的策略,連敗叛亂的蕃將孟獲,南中之亂終于平定。不但解除了蜀漢的后顧之憂,而且也打破了這一地區的閉塞狀況,加強了‘西南夷‘各族同漢族之間的友好關系,對南中地區的開發是有積極意義的。
安定南中以后,諸葛亮又率軍北上,進駐漢中,開始了北伐曹魏之舉。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祁山(今甘肅西和祁山堡),想迂回隴右,威脅關中。但因前鋒馬謖違背軍令,失守街亭,漢軍被迫撤退;同年冬,諸葛亮又北出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進圍陳倉(今陜西寶雞),因糧盡退兵;次年,諸葛亮第三次出征,攻占了武都和陰平二郡;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出祁山,魏將司馬脀堅壁防御,蜀軍糧盡而退;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軍進至五丈原(今陜西眉縣境內),與魏軍隔渭水對峙。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卒于軍中。北伐曹魏至此結束。故有人認為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末評語》)但通過北伐卻遏止了曹魏的南侵,保衛了漢中,使蜀漢贏得了休養生息和發展經濟的時間,實現了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思想。且由于他善于治軍,紀律嚴明,指揮靈活,使蜀軍一直處于主動地位,故其杰出的軍事才能是不能否認的。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學識淵博,思維敏捷,分析天下形勢精辟允當,高瞻遠矚;對待蜀漢社稷鞠躬盡粹,死而后已。因此,千百年來受到眾人的好評和愛戴,乃至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這是事出有因的。但有人把他說成是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甚至可以呼風喚雨的圣仙神人,乃是好事者的傳說而已,并不是對諸葛亮的真實評價。
蜀漢政權的衰亡諸葛亮死后,蔣琬、費祎相繼執政,還維持了一段與魏、吳的三足鼎立之勢。景耀元年(258年),費祎死后,姜維任大將軍。這時,后主劉禪貪圖享樂,又寵信侍中陳祗和宦官黃皓,排擠姜維,國力日衰。
三、孫吳政治
孫權建吳夷陵戰后,孫權與蜀漢的聯盟破裂,魏文帝曹丕乘機南征。孫權一面調兵遣將,分路迎擊;一面遣使赴蜀漢求和。諸葛亮也派鄧芝出使江東,于是雙方言歸于好,再次結盟。曹丕遂從南方撤兵,專力對付蜀漢北伐。229年,孫權在建鄴稱帝,建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
通使臺灣黃龍三年(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兵士萬人,渡海抵達夷州(今臺灣),并將夷州土著居民數千人遷居大陸。這是臺灣和大陸交通的最早記錄。
孫吳的衰亡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死,繼立的會稽王孫亮和景帝孫休都昏庸無能,致使孫吳政局日趨動蕩。咸熙元年(264年),吳末帝孫皓繼位以后,政治更加**。孫皓不僅殘酷暴虐,肆意屠殺大臣,又廣營宮室,濫用民力,致使統治層上下離心,人人自危,老百姓也過著‘老幼饑寒,家戶菜色‘的貧困生活。因此,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孫吳政權的滅亡已成定局。
三國經濟
一、曹魏的屯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