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他們的想法和私底下的交流。
林清風一無所知。
他也沒興趣在后臺做個合群的人。
照舊坐在了自己角落的位置。
這個處在角落的位置,幾乎成為了林清風和于謙的專屬座位。
主要也是因為,再怎么自認為是藝術家。
曲協選送來的這些演員到底還是年輕人。
年輕人沒有不想成名成家出人頭地的。
至少,坐在中間,能得到更多鏡頭,離他們出名的夢想就更近一步。
自然也就沒有人跟林清風搶角落的位置了。
林清風不像他們。
他反而樂得清閑。
真正有才華的人,并不在意鏡頭的多與少。
舞臺上的表現,就足夠吸睛了。
何況對于林清風而言。
他更加重視青云社。
之所以會認真準備這個比賽。
也不過是為了答謝張部長的看重,也是以此打響自己傳統相聲這塊招牌,從此更好地順應上頭的指示,弘揚傳統相聲。
大概就是所謂的,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打從上回兩個人在后臺拿手機交流以后,林清風就愛上了這種說悄悄話的方式。
但在鏡頭前面用手機也不是個事兒。
兩個人索性貼著墻坐著,拿了個本子出來,你一言我一語。
當然了,在這樣的場合,也不可能兩個人真就跟小學生傳紙條似的說些下(比)課(完)去哪兒吃飯之類的瑣事。
林清風先動筆,他寫:
“我跟小郎琢磨回頭弄一相聲劇,但我沒想好弄《唐伯虎點秋香》還是《西廂記》。”
于謙接過本子,緊鎖眉頭,考慮了一下寫:
“《唐》要唱的曲兒多,《西》倒是不錯。”
“正好借著《拆西廂》的熱度,一起弄。”
林清風一看便樂了,先寫下:
“下禮拜還得比賽,劇本弄出來大家還得熟悉排練,壓根夠不上趁熱。”
不過他想了一下,也是覺得相比較而言,《西廂記》更適合目前的情況。
于是林清風繼續寫:
“來討論一下角色分配吧。”
他這次沒有直接把本子遞過去,給于謙看了一眼,確定他了解了。
林清風便重新翻開一頁,在上頭列西廂記的主要角色。
別說,他這么一列,發現人還真挺多。
先不說主要角色張生崔鶯鶯紅娘還有崔老夫人,剩下諸如和尚、家丁、張生的好友等人,不一而足。
林清風一邊寫,一邊在角色的旁邊列出他覺得合適的演員。
于謙就在一邊看著。
他也不白看,在心里也品評以他對于這些演員的了解來看,他們能不能合適。
這樣的搭配能不能出效果。
兩個人一做上正事兒,就有點心無旁騖。
全然沒注意不知道什么時候,攝影師扛著機子,就走到了他們身邊,正拍林清風在本子上寫東西的樣子。
也就好在林清風還有幾分警惕心,察覺到被人注視的感覺。
一抬頭看到黑黢黢的鏡頭。
林清風嚇了一跳,下意識就把本子藏了起來。
攝影師當然不會放過這一點,便問他在寫什么。
林清風笑了一下:
“青云社的商業機密。”
本書首發來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