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對于老弱無依的人,我認為確實要給予足夠的安置費,讓他們至少買得起安居的房子,或者給予安置的房子,面積小一點沒有關系,但總要有個居住的地方。”
“他在原來的地方,面積雖然很小,但終歸有個躲避風雨的場所。如果強制進行拆遷,難道讓他們這些無依無靠的人流落街頭?這種情況最需要我們進行人性化的安排。”
“我們建設城市、改造城市,無非是讓市民生活的更美好。現在讓這些老弱無依的人有固定地方居住,也是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再說這也是行善積德的行為,否則我們能心安嗎?”
“我們辦企業雖然要賺錢,但必需兼顧到這些民生的實際問題。”
之所以這樣定調,一方面是陳西峰現在算是有錢人了,不能為富不仁,現在借這個機會,幫助一些生活困難的人改善居住條件,就當作是自己在做好事。另外,把這個高橋村改造好了,也算是給阮飛達一份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
錢少賺一點,以后可以再賺,但這樣的機會卻不多。陳西峰明白自身的根基淺、人脈關系薄,特別是在官家層面,特別需要進行鋪墊。
定了調子后,在村主任的陪同下,陳西峰還帶著幾位高管來到高橋村,想現場了解具體的情況。
“哎!”坐在陳西峰等人對面,談起自己35歲兒子的婚姻大事,今年近70歲的老太太,長嘆了一口氣。
從小在高橋村長大的這位老太太,如今一家三口仍擠在30多平方米的老式里弄里,35歲的兒子也沒有獨立的房間。
這些年,最讓老兩口操心的,就是寶貝兒子的婚姻大事,而橫亙在告吹和成功之間,最大的阻礙就是——“婚房”。
“我兒子身高1米8,相貌堂堂,在銀行工作,許多女孩第一眼都是滿意的,但真的要談婚論嫁,因為沒房子,都不樂意。”老太太扳著手指數了數,說兒子的女朋友都快談了有“一個排”,但還沒一個成功。“曾經有三個姑娘,都帶回來讓我們看過,雙方父母也見面吃了飯,以為快成功的時候,因為房子,最后又吹了。”
“這次聽說要進行城中村改造,我們一家開心得整夜睡不著。”老太太扶了扶臉上的眼鏡,一直樂呵呵笑不停。“一輪投票、二輪簽約,我們都是第一批。有了婚房,明年兒子的終身大事應該會成了。”
在一個弄堂里,熟悉許麗華的街坊鄰里都知道,她臉上很少有笑容。因為生活的磨礪,讓她這輩子,吃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
二十多年前,新婚不久的許麗華就懷孕了。當丈夫家盼望著她能生下一個健康的胖小子時,命運卻捉弄人。因為難產與救治不及時,兒子出生后就被確診為腦癱。
更讓人晴天霹靂的是,孩子父親得知兒子的病后,不辭而別,遠走異國,留下了孤苦的母子倆。
“一邊是高昂的醫療費,一邊是每時每刻需要人照顧的兒子。”在公交公司當售票員的許麗華,舉步維艱。
“我第一次去她家,竟然在門背后看到了‘敵敵畏’。”陪同一起查看具體情況的
村主任說起他第一次上門時,看到這樣的情況,一時被嚇怔住了,“許麗華告訴我,堅持不下去,就準備母子倆一起走。”
陳西峰當即指示幾位高管,以后與這戶人家進行結對、定期上門,送溫暖、送愛心,安置的新房可以讓他們優先進行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