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華社的責編們,認真的把沈瑜發來的這篇稿件讀了又讀。
有責編感慨:“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文筆怎么說也不能夠算是稚嫩了,不看作者的名字,我還以為這就是我們以前,經常接收的那幾個老作者的稿件呢。”
這才過去多久的時間?
好像昨天他們還在嘲笑青云社的好兄弟,結果今天這待遇就輪到了他們身上。
“你說這會不會是,網上傳言的能夠治好情緒病人的那篇稿件?”
他們是看過沈瑜早期的出道之作的。
比起現在他們接收到的這篇稿件,以前的那些稿件雖然也有亮點。
但是瑜不掩瑕,還是沒辦法引起他們的絲毫發稿的興趣。
所以他們不認為以前的那些稿件,能具有治好情緒病的神奇功效。
如果沈瑜沒有寫好了,但是沒有發出來的稿件的話,他們手頭上的這篇稿件,的確是最有可能治愈情緒病的。
辦公室里性子最單純的新人編輯首先跳出來反對。
他們辦公室的風氣還是挺好的,可能越是站得高,脾氣反而會更好。
畢竟優渥的生活條件能夠提供更高的容忍度。
于是哪怕是剛來的新人,也敢很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哪怕這想法是與辦公室里的老人觀點是相悖的。
“我不覺得這篇文章有那么大效果,雖然這篇文章寫的一波三折,最后還是個圓滿結局,但是這種類型的文章可多了去了,也沒見以前同類型的文章有這種奇效。”
天真的人看事物的時候,總會帶著很純潔的想法。
但是這并不是愚蠢,反而是很多人都羨慕不來的青春。
新人編劇說這話也沒人出聲反駁。
不同的人讀同一篇文章,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甚至于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讀同一篇文章,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自己生命的不同階段,他的思想也是不一樣的。
辦公室里的編輯們也有吃過苦頭的,他們看這篇文章能夠感覺到那一份生命的可貴,拯救這一份生命眾人的付出,以及最后成功的得來不易。
但他們也沒辦法將自己的感受,真實的傳達給新人編劇。
畢竟很多沉重的感情是無法靠言語傳遞的。
蘊華社的編輯們集體召開了一個會議,這個會議的主題當然不是為了沈瑜的這篇文章。
而是商討下一次發刊的時候相關的資料。
只不過這一次他們把這個會議提前了很多。如果說和沈瑜的文章完全沒關系,那也是不可能的。
本來剛開始,他們還想著他們蘊華社是有自己的原則的。
絕對不會因為熱度去收一些泛泛之談的文章,結果沒想到人家沈瑜拿出來的文章質量這么高。
文章質量好,作者本人還自帶熱搜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