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是大家都袖手旁觀,眼看著讓他一個人,寫足夠多情法交融很完善的文章來拯救這個世界,也完全不現實啊。
就算他筆耕不輟,就算他宵衣旰食,他畢竟只有一個腦子一支筆。
就算不考慮靈感等等問題,只是像臺碼字機一樣不斷寫下去,也沒辦法兼容到這么多情緒病人。
而且說句不好聽的,情緒病這東西目前看來是無法徹底絕種的,只要人還在這高壓社會上生存,總是會源源不斷的有新的情緒病人出現。
現在有沈瑜這么個人坐鎮著,能夠寫出徹底治療情緒病人的文章。
但是百年以后呢,千年以后呢?
沈瑜想要留下的從來不只是文章,他想要留下的,是文脈啊。
只要文脈在,那么就會不拘一格的出現各路文人墨客,有源源不斷的新的優秀文章涌現。
哪怕有一天沈瑜決定停筆,那么也不會對整個世界的格局產生太大影響。
可以說,那時候這才是未來對抗情緒病真正的希望。
沒有誰是這個世界的救世主,如果非要定一個救世主存在的話,那就是每個人自己。
沈瑜看著收件箱里三四份稿件,覺得他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讓大家都參與起來,提高大家的參與度。
之前雖然也有一段時間,無數文人開始研究著模仿他的文風來成文,但是很多人學著學著就不見了,寫著寫著就放棄了。
再要不就是研究的太過于高深,導致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沈瑜完全不覺得這是情法交融的典型佳作,反而算得上是一種說技巧又沒技巧,說情感又沒情感的四不像。
平鋪直敘得,就像是以前報紙上不帶任何感**彩的官方公文。
但是這樣的文章也有一部分人叫好,覺得模仿到了余韻派那一種奇奇怪怪的神韻。
反正余韻派也是存在一種看不懂的靈氣,人家模仿的這篇文章也是糊里糊涂叫人讀不懂,既然都是不懂,管他是哪個地方不懂,湊合在一起,說他們是一類就完事兒。
可讓沈瑜無奈的很。
看來是需要設定一個標準,短時間內讓大家哪怕不能夠寫出情法交融的作品,也讓他們對這類作品有一個認知,分辨得清楚,什么樣子的作品才能夠算得上是真正的情感與技法并重的佳作。
怎樣才能夠推廣這個標準?
怎樣才能夠讓大家參與進來?
沈瑜想到了比賽。
當初他陰差陽錯地參與了青云榜,雖然他本人沒有去了解過相關規則,但是之后在眾人的討論里頭,他也是知道一些這個世界征文大賽大概的流程。
說起來和他以前的世界也沒什么差別,無非就是設定了投稿標準以后下發下去,在截止時間內收上來足夠的文章,請人做評委給這些作品分出個名次,完了以后再下發相關的獎項就得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設定好了投稿標準,所以投稿的作者們,下意識的就會參照投稿標準來琢磨自個兒寫的文章。
如果沈瑜這種時候把情法交融的概念提出來,并給出相應的參考文章,想必還是能有一部分作者領悟到沈瑜他究竟想要表達什么樣子的概念。
哪怕有一部分領悟不到也沒關系,反正這一部分會在之后的評選當中給刷下去,到時候獲勝的都是領悟到了這種概念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