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亂帶來的影響,轉瞬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夷狄奴婢們爭相表現,所有工作推進起來,毫不費力。
張越趁機,從數萬奴婢群體里,選擇幾個典型,將他們立為榜樣,破格提拔為上奴,又批準了下面官吏上報的百余名表現出色的中奴人選。
于是,奴婢工作熱情瞬間高漲。
人人奮勇爭先,甚至將漢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
在這熙熙攘攘之中,居延的粟田,終于到了收獲之時。
延和三年,夏七月二十八日下午,黑城塞外官田之中,張越帶著居延主要官員、將領,站在粟米田旁,看著數十名奴婢,恭身在田野之中。
鐮刀揮的飛快,高大的粟桿紛紛倒下,然后收攏在一起,集中到一個類似木框的器物之前,由人捶打、脫粒。
這官田面積不大,也就三十五畝,又有數十奴婢同時收割,故而收割速度極快,不過兩刻鐘便基本收獲完畢。
又過了半個時辰,連脫粒工作也基本完成。
立刻便有人取來秤砣,開始稱重,張越帶著官員們,靜候在旁。
一個個數據,很快出籠。
“三百二十一斤……”
“二百七十八斤……”
“四百零一斤……”
一個個官吏高聲報告著他們所稱得的數據,而在張越跟前,一個年輕文官執筆記錄著。
最終所有數字加在一起,三十五畝粟田,總計收獲了兩萬兩千四百余漢斤的粟米。
當然,目前還未晾曬、去皮,只能算是毛重。
即使如此,這個數字也依舊震撼人心!
因為平均下來,每畝粟田達到了六百四十漢斤左右的水平!
漢制一石約為百二十斤,換算下來,畝產已經超過了五石余。
這個記錄是前所未有的!
甚至可以稱得上神跡!
縱使晾曬、去雜除灰后,平均畝產恐怕也能有三四石。
而從前河西地區,畝產最高也不過兩石半。
至于居延,畝產一石更是常事,能產兩石已屬難得!
所有人皆是歡喜鼓舞,興奮不已的看著張越,然后屈身下拜:“君候治牧之術,天下無雙,某等拜服!”
張越自知他們的潛臺詞,笑著道:“公等暫且稍安勿躁,待各地畝產之數上報吾再呈秉天子,為公等請功!”
眾人聽著歡喜不已,臉上的笑容與喜悅更是溢于言表。
沒辦法,這是天大的功勞!
哪怕大頭都將是眼前這位鷹楊將軍的。
可就算是漏下來的那些,也足夠在場多數人升官進爵了。
而沒幾天,居延各地的粟米田就紛紛收獲完成,并稱重記錄,然后進入晾曬階段。
各種數據紛紛涌向黑城塞,報喜的使者官員,在道路上絡繹不絕。
而居延軍民,更是笑的合不攏嘴。
哪怕是夷狄奴婢,也跟著開心起來,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好事出現了,漢朝官府必然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