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負起手,望著這漫天的星光,晚風吹來,吹起了他的衣帶。
“張卿……”劉進走到他身邊,問道:“何以富民、安民?愿請教之……”
張越聞言,回過頭來,就發現,劉進身邊還多了一個小跟班,正是京兆尹于己衍。
此刻,這位京兆尹恭身而立,站在劉進身后,儼然一副‘我是長孫之臣’的神情。
看來,今夜的事情對這個太子系的骨干觸動很大。
張越對于己衍微微頷首,然后輕聲道:“殿下,臣先講一個故事……”
“嗯?”
“據說在帝堯之時,天下太平,民皆無事,安居樂業,當時有一群老人,年至八十,依然步履如飛,常常擊壤于道中,如今時長安閭里孩童蹴鞠一般嬉戲,有從蠻夷來朝貢的夷狄君主見到這個情況,大為震撼,嘆道:大哉!帝堯之德也!”
劉進聽著,也是莫名神往,感慨道:“三王之德,竟至于斯!”
百姓能活到八十歲,依然健步如飛甚至可以和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嬉戲,這在劉進和世人眼里看來,只能歸功于先王的德治。
“可是……”張越微笑著道:“這群擊壤之老者,聞言卻道:吾曰出而作,曰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故事講完,劉進和于己衍都是渾身一震。
對于篤信儒家德治和仁道的他們,這個故事簡直就和后世小資們津津樂道的‘磨坊故事’一樣,簡直就是最好的雞湯。
“先王之德,如春雨潤物,民受其恩而不自知啊……”于己衍感慨道:“假臣能生于帝堯之時,做一牛馬,又有何苦?”
劉進也感嘆道:“為政者當如是也,當如是也!”
他甚至覺得,將來若自己治下的漢室,能有帝堯治下百分之一的美好,他也可以死而無憾了。
張越卻忽然問道:“以殿下之見,為政者最需要的品質是哪一種呢?”
“仁?”劉進疑惑著問道。
張越聞言,笑著搖搖頭:“仁雖能愛人,但不能懲兇刑暴……”
“義?”劉進又問道。
“義雖能服眾,但終究過于空泛……”張越再次搖頭。
“那以卿之見,當為何物?”劉進忍不住問道。
“保民!”張越鄭重的道:“書云: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先王早有教訓于此,帝堯禪讓于舜,其詔書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由此可見,三王五帝,蓋皆以安民、保民為要,而太宗孝文皇帝深明此道,在位之時,以愛民、生民為重,故其崩,有萬民之傷,天地同悲……”
拉出漢太宗來當神主牌,是永遠不會錯的。
這位已故的漢家天子,在位之時,省刑罰、興文教、整軍備、修武事,輕徭薄賦,天下不知道多少人受其恩德,至今感念。
而當今天子更是將這位他的祖父視為偶像。
雖然沒有學到太宗皇帝的節儉勤勉,但卻將半生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完成太宗遺志之上——北伐匈奴,復仇雪恥!
“那何以保民?”劉進認真的問道。
“保民,分為兩條道路……”張越其實也早就想將自己的想法,抖落一點出來了。
事實上,在漢室這個承上啟下的特殊時代,是最適合開山立派的時代了。
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戰國的諸子百家的先賢們已經完善的非常厚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