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已飛快的速度飛駛中,猛然間登上了一個大陸,那片大陸就是大晟所在的大陸,颶風席卷了沿海的幾個城市,現在在那邊逗留,但是預計還會向內陸進發。
由于這個是古代,即使已經得到了颶風來的消息,但是一切無法通知到更多的地方,車馬速度過于緩慢,想要通知到別的地方是不可能的。
縱使是知府們快馬加鞭的去報道,也已經趕不上颶風襲擊下一個城市了。
短短幾日的時間,颶風已經襲擊了半個大晟。
此時,知府們才將消息快馬加鞭的報告到了京城。
鳳朝修接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是颶風席卷了大半個城市的時候了,此是他緊急召開朝會,要讓眾大臣們給他出謀劃策。
此時,眾大臣們才紛紛聚集而來,齊聚在大殿上開會。
“眾愛卿對于此次颶風來襲有什么看法?”鳳朝修悠悠的說道。
眾多大臣左右看看,最終還是一個五品芝麻官,站了出來說道:“眾所周知,臺風危害巨大,沿海人民畏之如虎,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十三年,七月初一,颶風。揚沙拔木,漂沒三州,一千七百家盡葬魚腹。崇明沿沙廬舍盡沒,民溺死十之八七。松江府溺死二萬余人。三十五年,六月初一,大風潮,暴雨如注,二更余忽海嘯......漂沒海塘數千丈,淹死十萬余人。三十一年,“臺風暴雨,海溢,城市街巷盡淹......沿海民房盡毀,淹斃萬余人”。祈福保佑、觀看天象、修建海堤,加固房屋是當時的主要手段。因颶風頻年煽害,乃即海岸為壇祭之”比如洪武四年,“同知府余麒孫、海康知縣陳本、遂溪知縣王淵協議修筑堤岸。其中較有名的是高要的水磯堤和地跨高要、四會、南海三縣的豐樂大堤。雷州還修筑海堤,以“御捍咸潮”為保護沿海堤壩,人民會在堤壩上面種植防護林用來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功能,根據《南海縣志》記載“河工護堤之法,其一栽柳......”可見當時種植防護林已經成為預防臺風的一種手段,在堤壩上面種植防風林既可以鞏固堤壩也可以預防臺風。臺風暴雨帶來的洪水往往會造成房屋倒塌,所以房屋修建選址和加固房屋、城垣、等建筑物就成了預防臺風的一種必要手段。同時當時的人民普遍通過蜃灰等建筑材料加固房屋建筑。蜃灰實際上就是生石灰。道光年間《陽江縣志》記載“......多用筒瓦涂以蜃灰,防颶風也”。引入西方技術,建立觀象臺等機構。重視興修水利,農業種植離不開水利工程。綜上所述,想要防范臺風,還得靠技術。”
有一個大臣站出來說道:“臣來補充他的話,風者,蓋風以應四時,起于八方,而性亦八變……南方曰巨風,離氣所生,一曰凱風。風自大洋來,勢洶洶,毀屋敗舍,壞沒田稼。安多颶風,颶者,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南中夏秋多惡風,彼人謂之‘颶’。風起則人心恐懼’,或云‘風來則四面具足’,二義皆有理也。壞屋折樹不足喻也,甚則吹屋瓦如飛蝶。或三、二年不一風,或二年兩三風,亦系廉帥政德之否減者。然發則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飄風不終朝之義也。“風起而雨隨之,越三四日,臺即倏來,少則晝夜,多則三日,或自南轉北,或自北轉南,闔夏時陽氣司權,南方之氣為北風摧郁,郁極而發,遂肆橫激,其轉而北也,因北風未透,南風即起,北風之郁,仍復衡決,必倏有西風,其臺始定,然后行舟。”還有,“臺甚于颶,而颶急于臺。颶無常期,臺經旬日。船在洋中遇颶可支,遇臺難甚,蓋颶散而臺聚也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颱甚于颶,而颶急于颱。……船在洋中,遇颱則難甚,蓋颶散而颱聚故也。如若已經受到臺風侵襲,救災就顯得尤為重要。上古時期,賑濟、蠲免、撫恤、借貸、安輯和平糶是主要的救災手段。賑濟,是指用錢財、衣物或糧食等物質去救助災民;蠲免,即免除災民的稅務和徭役;撫恤是給災民發放相應的維修費、斂葬費;而借貨則包括了借口糧、耕牛、農具、籽種等物品;安輯即安撫;平糶即官府按平常價格賣出糧食,起到穩定物價的作用。”
鳳朝修點了點頭,說道:“楊愛卿和李愛卿說的極是,我們現在立馬應當賑濟、蠲免、撫恤、借貸、安輯和平糶,發放錢財、衣物或糧食,免除災民的稅務和徭役,給災民發放相應的維修費、斂葬費,借口糧、耕牛、農具、籽種等物品,官府按平常價格賣出糧食。現在,立即執行,哪位大臣愿意去做?”
眾大臣面面相視,都沒有站出來。
最終,鳳朝逸站了出來道:“臣來吧!”
鳳朝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十三弟果然踴躍,那好,那就你去吧!”
“謝皇上恩典。”鳳朝逸悠悠的拜道。
“有本啟奏,無本退朝!”太監大聲喊道。
等待了好一會兒時間,眾大臣紛紛不再發言。
“那好,退朝!”鳳朝修揮了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