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后世,好的篾匠編織出來的竹器刷上桐油晾干之后甚至能夠直接盛水而不漏,當然陳旭不需要做到這么變態,而且不漏水也不行
這一招陳旭還是在電視上播放的手工制作宣紙中學到的,而且東漢時期蔡倫肯定沒有用到這么高密度的竹篩,因此陳旭相信,只要紙漿沒問題,那么做出來的紙張應該比所謂的蔡候紙還要精細平整許多。
竹篩不大,長寬都只有一尺,主要是因為煮紙漿的陶盆太小,而且這也是實驗性質,只需要驗證造紙的工藝就行了,用這個竹篩把紙張晾制出來,也就不過后世十六開的紙張大小,但如果成功了,用來寫字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紙漿完全煮透之后,等水溫稍稍放涼,陳旭略有些忐忑和激動的拿起一個竹篩沉入瓦盆之中,讓紙漿進入竹篩中后反復輕輕搖晃,然后慢慢把竹篩平平的端起來,隨著水嘩嘩啦啦的落下去,一層麻灰色的紙漿便均勻的附著在了竹篩上面,里面還夾雜著很多沒有完全舂碎的麻線草莖,但已經完全看不到那些破抹布和麻繩的樣子。
等紙篩中的水大部分瀝干,陳旭這才小心翼翼的把篩子放到旁邊一個木架上晾曬,只要等這層紙漿半干之后,就可以試著將紙揭下來攤到專門定制的瓦板上晾到干透,最后仿照宣紙的做法,將許多紙張堆疊在一起,用石板壓住,過幾天就能夠得到平整的紙張了。
不過這些都是陳旭最美好的愿望。
很快陳旭親自動手又用幾個竹篩舀出來一些紙漿,都放到木架之上晾曬。
“過程看清楚了吧!”陳旭洗完手問牛大石和兩個少年。
“清楚了清楚了!”牛大石連連點頭,兩個少年也趕緊點頭。
“那就好,你們把剩下幾缸都照此處理,紙漿還可以在舂的細一些,每個缸的紙漿涼出來之后都要分別做好標記,免得到時候弄混了,等到竹篩的紙漿大半干之后試著揭一下,如果能夠揭起來,就小心點兒取出來放到瓦板上,放進房間里慢慢陰干……”
一番吩咐之后,陳旭就再次騎馬離開造紙作坊。
反正一切他想的很美,至于結果要看運氣,但陳旭相信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自己總會在秦朝把紙做出來,因為這種紙的難度的確不算太高。
而且只要造紙成功,以后還可以尋找一些硫磺熏蒸漂白,甚至也可以燒一些石灰放在紙漿之中之中進行殺菌,甚至還能加入一些帶顏色的植物汁液或者防蟲的植物汁液在紙漿之中改變顏色或者增加芳香氣味,那樣紙張的就有了更好的使用前景。
其實除開這種混雜的麻漿之外,最好的造紙材料是竹子和不含油脂的輕質樹木,后世的衛生紙都是用竹漿和木漿制造成的,從原理上來說并不比麻漿紙復雜,只不過需要更加復雜和精密的設備,比如粉碎機現在就無法解決。
但陳旭相信,只要能夠制造出鋼鐵,然后借用水力也能做到,不過這都是后話了,一切都得一步一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