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陳旭既要擔心自己的安危,讓自己能夠盡可能的好好活下去,同時又要操心中華文明的傳承和未來。
于是他感覺自己竟然很累,同時也有些茫然。
十年之后,到底會發生什么?
即便是自己抱上了秦始皇的粗大腿,能否憑借自己的力量改變歷史,改變中國,改變命運?
在一里之外的小山腳下,陶器作坊的旁邊,又筑起了一件封閉的泥石房間,不算太大,長約七八米,上面開了幾個小孔,寬高不過兩米,就像一個橫臥在地上的大煙囪。
這是陳旭用來制墨的地方。
一個土灶加上這間長條形的泥石房間,就是用來燒松木取松煙的。
這個時代其實已經有墨,但是用的石墨,就是后世干電池中央的那根黑色的碳心,是一種含碳量很高的礦石,很脆,要磨成粉加水攪拌成黑色的墨汁,用來在竹木簡上寫字,不過因為顆粒很粗糙,而且水溶性不好,寫出來的字顏色并不黑,時間長了也容易脫落,因此重要的信息還是在竹木簡上用刻刀刻出字體,然后用毛筆添上石墨水,這樣屬于一種完全重復的勞動,但又不得不這樣做,不然刻在竹木簡上的字辨認起來很困難。
但清河鎮這種窮鄉僻壤連石墨都沒有,平時寫字都是用木炭粉加上水寫,在竹木簡上還將就可以辨認,但寫在紙上因為含水量太大,瞬間就會沁開一大片,因此他都是用桐油加水加木碳粉熬煮之后寫字,但木炭粉同樣顆粒粗糙水溶性不好,而且桐油粘性太大,非常粘筆,一旦桐油墨汁干透,這支筆就算是廢了,而毛筆的制作比較麻煩,因此代價比較大,桐油墨汁還有一個最大的壞處就是干得快,制作和取用不方便,因為灌裝和儲存密封不好,熬制好的墨汁過幾天拿出來可能就板結發干了,根本無法使用,因此陳旭需要提前制作出后世那種墨條,用的時候放在硯臺里面用水研磨一下就能使用。
陳旭只知道后世流行的都是松煙墨,而農村生活的經歷也告訴他,燒柴的火灶之中冒出的濃煙會附著在鍋底或者煙囪里面,過上一年半年都要把鍋取下來刮去厚厚一層鍋底灰,不然的話這口鍋炒菜的時候便會讓廚師欲仙欲死,當然,煙囪也是一樣,過上幾年同樣要清理一下,不然整個煙囪都有可能被煙灰堵上,然后自然是通風不好造成一生火滿屋子都是濃煙,足可以把燒火的人熏成昆侖奴。
那些從鍋底或者煙囪之中清理出來的就是炭灰,顆粒絕對比木炭磨成的粉末要細多了,用來制墨肯定也比碳粉墨汁要好的多。
而眼前這個用來制墨的長條形房間,其實就是一個火灶加煙囪。
在這個材料和建筑工藝都極其低下的年代,想把煙囪修高是不太可能的,但修長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于是眼下修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大煙囪。
要得到足夠多的煙灰,自然是燃燒的越不充分越好,也就是要讓木材不能充分燃燒,拼命的冒煙,就像熏臘肉一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