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讓人去把鐵匠鋪經常拉貨的一匹駑馬牽過來,果然如同麻桿所說,馬匹走起來并無大礙,而且與地面撞擊發出比平時厚重清晰數倍的踢踏踢踏的聲音,但等幾個幫工把馬腿抬起來陳旭仔細觀看的時候,才發現果然釘子釘進去之后尾端冒出來一截,沙土軟泥還好,如果經常在堅硬的山路或者砂石中奔跑的話,馬蹄鐵有可能會松脫,還有就是釘子太長,露出來一截但又無法剪斷,因此六根鐵釘就像六根刺從馬蹄邊緣戳出來,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
這種事在后世處理很簡單,鋼銼加鋼鉗就解決了,但在這個時代,要煉出一爐高強度的鋼都困難無比,更別說制造鋒利合適的工具了。
但不管怎么說,如今已經能夠煉出鋼鐵,能夠打造出馬蹄鐵和鋒利的鋼劍,工具肯定也能夠做出來,只是費時間而已,但這個時代的人最缺的就不是時間。
于是陳旭讓麻桿找來紙和筆,又把打鐵用的火鉗拿來,然后對比著畫出來一把用來剪斷鐵釘的長柄剪鉗。
剪鉗的結構很簡單,兩根手柄長約兩尺,剪口并不需要多鋒利,只需要鋼材比鐵的硬度高就行了,采用杠桿原理就能將鐵釘剪斷。
除此之外還設計了幾把銼刀和羊角錘。
銼刀雖然小,但制作難度比較大,不僅要求鋼材硬度高,而且還要在上面縱橫交錯的打造出來密密麻麻的細紋,這樣才能起到打磨效果,陳旭自然也只能把思路說出來之后讓麻桿和公輸勝等人去仔細研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打造一把堅硬的鋼刀,把銼刀刀坯燒紅變軟之后趕緊挨著用鋼刀挨著縱橫交錯錘一遍。
馬蹄鐵這種東西聽說是羅馬人發明的,然后在漢朝傳到中國,而馬蹄鐵的發明的前提是優質鐵的出現,因為青銅是鑄造工藝,鍛打只是一種簡單的輔助,青銅是無法彎曲折疊鍛打的,而且青銅韌性不好,容易脆斷,厚了不實用,薄了不結實,因此青銅是不能用來打造馬掌的。
因此馬蹄鐵的出現就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新。
而除開馬蹄鐵之外,號稱三大神器的馬鞍和馬鐙其實更加重要,原理甚至比馬蹄鐵還要簡單一些。
簡易的馬鐙如今已經有了,但很簡單,就是一根繩子打一個圓環吊在馬的前腿上方,作用是上馬的時候起輔助踩踏的作用,只能輕微借力,而且還需要有人幫助扶著馬鞍,上馬之后基本上就用不上了,因此屬于可有可無的一個雞肋配件,絕大部分馬都沒有配備或者是懶得配備,一般也只有女人或者小孩兒會用到,因此并不常見。
這一點開始是令陳旭很好奇的事情。
既然蹬繩可以用來上下馬,但為什么騎上后就不能用呢?
不過等他騎過馬之后才知道,問題出在馬鞍上面。
因為馬鞍并不是后世常見的固定高橋馬鞍,就是一個軟墊或者一張獸皮,固定效果很差,一旦上馬之后只要想踩著蹬繩借力輕松一下大腿和屁股的時候,屁股下面墊的馬鞍就會移動位置,然后就會像狗熊踩的平衡木一樣兩邊晃動,特別是馬在高速奔跑的時候,人在上面絲毫不能離開馬背,只能雙腿加緊馬腹緊抓住馬鬃,整個人最好都趴在馬背上,不然一不小心就被被顛下來,即便是經過良好訓練的馬卒也無法踩著蹬繩借力高速奔跑,普通人更加不可能的,只能顛到蛋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