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置郡縣同車軌文字的確功勞非常巨大,但從焚書開始,李斯便開始把大秦這輛馬車帶歪了。
后世人都說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局限性所致,但這個說法陳旭一點兒都不認同,因為中華文明其實在秦朝以后基本上就沒怎么進步過,一直還是在吃春秋戰國時期百家諸子留下來的老本,荀況都能夠融匯各家成就自成一體的治國理論,李斯這個高徒不應該不知道,說到底,還是因為他老糊涂了才出的焚書這個昏招。
陳旭雖然如今官職并不高,但他卻絲毫都不懼怕李斯用權勢來壓他,何況今日陳旭進入皇宮就用太乙神雷明目張膽的嚇唬了一下,仙家弟子這個身份足夠讓李斯驚恐害怕,何況陳旭眼下還是秦始皇非常器重甚至是敬重的人。
看著眼前這個只有十五六歲的少年,聽著他的呵斥,李斯臉色蒼白。
“就算清河侯所言有理,但所謂知易行難,百家門徒每日洶洶喧鬧,你又如何化解,如若不能,長此以往也必然生亂,到那時悔之晚矣!”沉默許久之后李斯聲音沙啞低沉的說。
“不錯,如若清河侯沒有好的方法,某也覺得焚書并非像你說的如此嚴重,但如今陛下為你所請,已經親口安撫諸生不會焚書,這個結你必須解開,不然陛下將威信掃地!”一直旁觀不語的馮去疾開口說。
“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陳旭站起來對著李斯拱手,“李相,這句話你應該聽說過吧?”
“此乃我師尊所說!”李斯臉色難看的點頭。
秦始皇和馮去疾兩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從彼此的臉上看到了震驚。
兩人都不清楚陳旭為何對李斯的老師荀況的話怎么會這么清楚,要知道荀況去世差不多才二十年左右,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教出了兩個名聲巨大的人物,一個是韓非,一個是李斯,但要說荀況的理論在眼下的大秦并不算出名,許多言論也流傳的并不廣,再就是諸子百家理論眼下異常蓬勃興盛,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就算是在方家名士中名聲很大的渭河學院的院長安魚粱,平日教課都不太教授荀子的理論,而是更加側重于詩書這些純文學性的知識,因此陳旭方才說到的一些話馮去疾和皇帝都不知道。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陳旭身邊還有一個荀況的徒弟,那就是科學院的副院長張蒼。
而且為了置辦大秦都市報,陳旭自然要把后世學者高度推崇的荀子也找到,何況荀況還是李斯的老師,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在朝堂對付李斯,必須用李斯學過的知識來對付李斯才是最為有效的,因此陳旭專門讓張蒼收集整理了一些荀子的著作和言論,不過張蒼似乎對于荀子的一套理論也不怎么感冒,干脆跑到城外的渭河學院,找師兄安魚粱要來一套手稿丟給陳旭就算完事,而這套手稿還是南陽學院的副院長封子安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