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學院牽頭,組織工部、少府和內史府一起完成這個史無前例的工程,必然會積累許多修路修橋的經驗,培養一大批能夠獨當一面的匠吏和匠工,然后就可以開始在全國大規模修建水泥廠,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如今四通八達的馳道改建成為水泥路面。
有了平坦的水泥路面,解決了交通問題,全國的交通往來和貨物運輸將提高數倍,各地的聯系也將更加緊密,才能推動大秦開始往前大步奔跑。
要想富,先修路!
這條后世總結出來的刷墻廣告陳旭覺得非常有道理,秦始皇上臺之后每年都在征召役夫修建和擴建馳道直道,目的就是加強全國的聯系,而如果他看到水泥路的話,一定會不遺余力的支持這件事。
陳旭當初說要研究化泥成石的仙術,眼下成功之后就用這座渭河大橋來打消皇帝的一切疑慮,給他無窮的信心。
但所謂萬事開頭難,這修橋陳旭是一點兒都不會。
不會不要緊,大秦雖然比較原始,但實際上修路架橋的工匠和百家方士不少,他覺得自己只需要提出修建的方法和大橋的大致樣式就行了,就像研究水泥一樣,他提出原理,科學院這么多人,群策群力之下還是都研究成功了,這提振了他極大的信心。
渭河大橋雖然是一個超級巨大的工程,但匯集整個大秦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數學家,加上自己這個先知的仙家弟子坐鎮,傾整個大秦的力量如果還搞不定這混凝土大橋,那么后面的工業也不要發展了,因為除開修路之外其他的都比這更加麻煩。
陳旭很快再次在黑板上畫下來一座跨河大橋的樣式,中間有兩座橋墩,橋面平直,下方兩個橋拱。
畫完之后陳旭用竹棍指著大橋的圖形說:“諸位請看,這就是我大致設計的跨河大橋的樣式,這兩個是橋墩,這是橋拱,上面是橋面,兩側都有四尺高的欄桿,橋兩邊是引橋……”
這座橋的樣式很古怪,會議室無比的寂靜,所有人都直勾勾的看著黑板,生怕聽漏了陳旭的任何一個字。
介紹完大橋的結構之后陳旭臉色嚴肅而認真的說:“前幾天我去渭河邊大致看過一下,東門南門附近這段河面最窄處約三十丈,最寬處約百丈,而要修好這座跨河大橋,中間必然要設置橋墩分擔大橋的重量,但橋墩修建在河道中央必然要先在河中央修建圍堰阻斷流水才能施工,同時這個橋墩還要能夠抵御夏季洪水的沖擊,這都需要先進行大量的勘測和計算,眼下馬上就要入秋,河水會消退,許多地方都會露出河中間的沙洲,到時候可以依托沙洲為基礎開挖修建,這樣會簡單許多,當然,橋修的越短自然就耗費的材料就越少,花費自然也就越少,橋修的越長耗費越大,因此我需要諸位去渭河沿岸仔細勘察,尋找一個最合適的位置,在盡量節約材料的情況下修建一座最穩固的跨河大橋,不過排在第一的還是結實和安全,哪怕稍微繞遠一點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