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沒照片,要不然還能把照片也登載上去。
雖然陳旭對此很遺憾,但評選百家名人的活動卻讓陳平等人幾乎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瘋狂之中,等陳旭安排完之后,呼呼啦啦數十人便做鳥獸散,紛紛開始進行自己分派的任務。
華夏有史以來,第一次民主選舉即將開始。
而隨著報館的消息傳播出去,民間本來都在籌錢的各家門徒在短債的呆滯驚愕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更加的瘋狂之中。
開始籌錢是迫不得已,是為道義所驅,是為門派利益而戰,需要用錢把自家門派的老祖推上圖書館的臺階之上,甚至還要占一個好位置。
但突然之間這個方法就沒用了,轉變成了投票選舉。
投票選舉自然是門派弟子越多越好,像儒家、法家、陰陽家、道家、醫家、黃老學派等等弟子眾多的,自然一下全都放下心來,但隨即功德碑勒名紀念的事卻讓各個門派內部混亂一場,原先捐錢的都紛紛要把自己籌的錢拿回去,改用自己的私人名義捐款,于是很多門派內部爭斗吵嚷不休,似乎有解體的征兆。
文學院比之民間的爭吵更加厲害,數千大秦名士聚集在這里,為初選的百家名人錄爭吵不休,按照陳旭的打算,遴選一百二十個思想比較成熟而且名氣比較大的門派人物,但這個數量完全不夠分配,像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等大的門派名人不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大名鼎鼎,但有些小門小派的名人完全就不出名,只有門派的一些弟子知曉,而且還有一些名人雖然出名,像名家的公孫龍這些嘴炮名士,眼下幾乎被百家門徒都嫌棄的地步,因此在這些人物的初選之上,整個文學院如同炸鍋了一樣,史書也不編了,詩經也不整理了,百家典籍也不出版了,所有的工作全都停了下來參與到這場爭論之中。
無論民間如何吵嚷不休,陳旭都懶得去管。
不管如何爭吵,終究會吵出來一個結果,因為陳旭只給了陳平三天的初選時間,在這個壓力下,肯定會有一個結果出來。
而如此大張旗鼓的民主選舉不僅對百姓來說是新鮮事,對于大秦的文武官員和皇帝來說更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用選票評選一百位百家先賢,用這種方法來給百家門派排定次序,這完全是破天荒的舉動,因此第二天上朝陳旭便被滿朝文武官員包圍了,從朝堂門口一直講到朝堂之上,皇帝上朝之后繼續講,陳旭足足花了半個小時,才將這次評選活動的初衷和經過全都說的明明白白,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所有人官員都被陳旭這個巨大的腦洞折磨的腦漿子沸騰,隨即朝堂之上也炸鍋,平日上朝負責打醬油的一群博士大夫更是群情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