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是戰俘,這就是以前諸侯混戰的最大原因,就是為搶奪足夠多的人口,人口多才能種更多的田,才會有更多的戰士。
另一種是沒(mo沒收)籍的罪犯,包括罪臣、叛黨、匪徒等等。
凡是打成奴籍的人基本上一輩子就不得翻身。
對待奴籍的處理朝廷一般也有兩種方式,第一是有一技之長的可以歸入隸臣,俗稱官奴,比如工部有大量的匠奴,少府還有大量的歌姬伶人和織娘等,而沒有技能的就是工奴,一般都是發配到邊關屯田戍邊或者礦山鹽場銅鐵作坊等進行日如一日的艱苦勞作,直到累死病死,然后拉到荒山野嶺一丟就完事。
當初陳旭在南陽救活公輸勝就是工奴最真實的寫照。
當然,這些都是表面上的,實際上內里的陰暗令人發指十倍百倍不止。
還是當初在宛城,腳舍店主呂冬一家便是被馬騰和高堯伙同一些官員剝脫戶籍當工奴賣給了冉顙這些銅鐵工坊的坊主。
而更還有一些奴商到處欺騙誘拐甚至是強行擄掠一些孤兒和乞童進行培養之后從官府弄到奴籍證明發賣。
所以奴籍的來源成分很復雜,但大部分還是戰俘和罪犯。
而這些奴籍才是所有廠礦工坊最喜歡的群體。
就像喂牲口一樣,每天半斤發霉的粗糧保證不斷氣,然后死命的鞭撻壓榨。
因此在如今的大秦極度缺人的情況下,突然官府要發售這么多的奴隸,一下就點燃了整個咸陽商界的熱情,無數財大氣粗的商賈和奴隸販子都洶涌去戶部署衙詢問,托關系走后門的都想多弄幾個人。
就像胡寬和張蒼等人的預料,手快有手慢無,半天時間不到,這一萬多月氏戰俘無分男女就被商賈奴商瓜分完畢,然后就是用大船順水而下運送去各地修路開礦或者修建碼頭海港,完全一個水花兒都沒來得及冒起來便在大秦洶涌發展的工業商業浪潮之中消失的無影無蹤,至此開始為大秦的發展添磚加瓦做貢獻。
至于他們的死活沒有人會去管。
始皇帝和滿朝文武不會管,因為這是亙古以來的規矩,戰敗則為奴。
天下百姓也覺得這是最正常的規矩,沒有人會有絲毫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