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終逃不過生老病死,有年邁體弱者去世,也有無數新的生命誕生。
伴隨著大秦經濟的蓬勃發展,作為陳旭發家之地的清河鎮,在全國鄉鎮的發展中獨領鰲頭,如今有大秦地一鎮的美譽,天下咸知如雷貫耳。
清河鎮的名聲不光是因為陳旭,還因為這里蓬勃興盛的工商業。
除開糧食之外,清河鎮的瓷器、茶葉、造紙、釀酒、木器加工、糖果等工坊每年的產值達到六百余萬錢,比整個雉縣每年的稅收還要多。
眼下整個鎮上已經聚集了兩千戶居民萬余人口,規模堪比雉縣縣城,大量原來居住在大山里面的貧民也都陸陸續續響應里鎮上鄉吏的號召搬出大山到清河鎮居住,許多秦楚大戰之后出生的嬰兒這兩年也都陸陸續續達到成婚年齡,加上清河鎮幾乎不收糧稅,大部分家庭都還有人在幾個工廠上班或者有其余掙錢的營生,生活富足之下夫妻之間造人的興趣也都很強烈,因此這兩三年清河鎮新生兒的數量比去世的多了七八倍。
陳旭此次回來,看到的滿大街都是抱著背著推著嬰兒的年輕小婦人,還有一些三四五六歲的泥巴娃子滿大街的奔跑。
面對清河鎮如此多的新婚夫妻和新生嬰幼兒,陳旭安排從鎮上的財政收入之中拿出一部分錢財擴大了衛生院的規模之外還開設了兩所幼兒園,以緩解家庭帶孩子的壓力,讓年輕夫妻能夠有足夠的精力用于耕種和務工,入托費用每個孩童每年三石糧食,這筆費用對清河鎮百姓來說完全就不值一提,因此陳旭的這個安排獲得了整個清河鎮民眾的熱烈擁護。
經濟發展一直是清河鎮的主要目標,但要支撐經濟繼續發展,除開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之外,還需要大量精通書寫和計算的知識分子,因此陳旭命令清河鎮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將小學再次擴大規模的同時,還開設了一所中學和一所女子學校。
女子學校是杏兒的要求,她回到清河鎮生活,想要把自己在咸陽女子學院學到的歌舞美術裁剪刺繡等教會更多的人,杏兒的這個想法不僅牛大石支持,陳旭更加的支持。
清河鎮的幾樣支柱產業,比如陶瓷、釀酒、茶葉、造紙等已經發展了到了瓶頸階段,陶瓷和釀酒主要提供給清河商店,造紙眼下也主要是造白紙和新的特種紙張,供應對象并非普通民眾,隨著全各國地的陶瓷釀酒造紙等行業越來多,市場上對于高端奢侈品的消費需求遠不如平民級別的增長快速,而為了保證清河鎮的山清水秀的環境,陳旭并沒有發展鋼鐵水泥這些能耗高污染大的企業,沒有重工業的支持,那么清河鎮未來的發展必然要向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因此就需要培養更多有知識文化和一技之長的人才。
女子學校的籌建,可以看做是清河鎮轉型的前兆。
未來的大秦,對于服裝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裁剪刺繡等技藝的傳播在未來具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先行一步,清河鎮在未來將會走的更早更遠。
因此在開設女子學校的同時,陳旭還要求牛大石盡快籌備開設一家服裝廠和一家刺繡廠,還可以在附近城鄉投資興建織布廠,開始往高端制衣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