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眼神瞥了此人一眼,方才聽人介紹過,此人名叫叔孫通,在江東算是一位大儒,門下弟子數百,傳聞是孔子八世孫孔鮒的弟子,在魯地儒生中名望非常高,江東儒家門徒都奉其為首領。
而叔孫通這個人在后世也并非籍籍無名之輩,似乎劉邦登基這貨出了不少的力,從骨子里來說是反秦的,而且此人朝秦暮楚后又投漢,應該來說立場極不穩定。
不過這個時代的特征就是如此,華夏的傳統就是尊王攘夷,諸侯一體但又分而治之,有能力的人會擇明主而事之,儒家的信條就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哪兒好就去哪兒當官發財,從一而終……那是不可能的,儒家信仰的就是實用主義,而不是理想主義,而這也正是儒家和墨家最大的信仰沖突。
項氏雖造反被始皇帝殺了個稀里嘩啦,但其實楚地民間對于反秦復楚并非就完全被斬斷根,相反同情項氏的人大把存在,其中就包括不少儒家門徒。
對待儒學,后世毀譽參半,因為在另一個時空,儒學自從被立為國學之后慢慢開始了扭曲變形,中國兩千年發展,成也儒學敗也儒學,由此造成了文化階層的激烈爭斗和爭吵。
而在這個時空,儒學派系甚多發展也很復雜,而且儒家和法家門徒因為治國理念不合幾乎是死對頭,雙方有些水火不容的地步。
文學院建立之后,大量儒家門徒被陳旭收編進入文學院參與各種詩書的整理和出版,由此漸漸安定下來,但那些本來就隱匿民間對大秦和法家抱有很深成見和敵視態度的儒家門徒其實也不少,這些人與六國貴族暗中來往勾結,形成了儒家的另一個派系,具有強力的反動派特征,尤其以魯地的儒生為主。
這些人很有骨氣,就像當初之安魚梁和李斯尿不到一壺一樣,治國理念的巨大沖突導致他們不愿事秦也不愿當官,依附于六國貴族和豪紳隱藏在民間宣揚自己的理念,東南諸郡尤其多,因為東南隔咸陽太遠,皇帝和朝廷基本上管不了。
陳旭對這個時代的儒生沒有偏見,相反還很認同。
至少從秦二世上臺后胡搞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大秦崩塌的過程中儒家門徒沒有給華夏人丟臉,為了推翻暴秦和達到自己理想治國的目標是實打實的擼起袖子操起刀劍上戰場拼殺了的,并且毫不怕死的在兵荒馬亂之中游走于楚漢之間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幫助項羽劉邦快速建國,相反其他門派都沒有這份擔當,幾乎全都偃旗息鼓沒有任何動靜。
如今項氏覆滅數年之后,在民間偃旗息鼓的反秦斗士略微有些抬頭的架勢,不過陳旭毫不在乎,因為反秦的兩大斗帝……嗯,斗士團體都已經被他禍禍光了,文人造反十年不成,這些儒生其實也掀不起來大浪。
對于陳旭來說百家門徒其實都不是他需要的菜,他現在需要的是大量具有實干精神的新時代學者,以新的科學為體系,融匯百家學問和理念,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新思想階層,這樣才能引領大秦平穩的往前發展。
大秦一家獨大,百家爭鳴已經不適合治國的需要。
作為顯學最大門派的儒家,自然也需要進行一番改造,用荀子派系的理念作為主流,如今用安魚梁執掌文學院收攏思想,那么孔鮒這一派系的儒生就必須要被慢慢打壓下去才行。